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始终是国家大计,民生大事。为革除功利性教育弊病,推动教育回归本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一经发布,即得到多方响应,从学校探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路径,到校外培训机构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再到家庭重新谋划安排学生突然“闲下来”的课余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教育资源需求激增,教育端和市场端的文化需求倒逼供给端深化思考、优化实践。鉴于此,中国传媒大学调研组对青少年儿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在此背景下,满足青少年儿童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新需求的对策建议。

  “双减”政策落实一年多来,文博场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成为学生们度过假期的优先选择,各地顶流博物馆预约爆满、一票难求。在响应“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也在转变定位。例如,2021年,苏州博物馆设立国内首家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博物馆学校,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展陈项目,以寓教于乐的呈现方式将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变得生动温馨、易于接受。

  “让孩子从学科培训回到古建筑名人馆,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这比很多网课效果都显著。”不少家长表示,博物馆学校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的教育模式,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增加了孩子的文化素养,体现了“双减”政策带来的社会教育理念与行动的变化。

  文化产品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校外非学科类素质教育需求激增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因“双减”而卸下繁重课业负担的学生也有了不少富余时间。如何让教育发挥涵养精神、启迪心灵、激发自主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本质功能,如何有效充实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时间,成为“双减”落地中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面对的话题。

  相关报道显示,在“双减”后的首个开学周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图书大厦青少年课外读物类图书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一些民营书店也做出调整,主打课后书香阅读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公益讲座,开发习惯养成、传统佳节、红色文化等文化涵育课程,优化公共阅读空间,为孩子们提供充满“书香”的课后时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赖于素质教育资源的长期优质供给,而文化产业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产品供给,正是构建这一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

  文化素质涵育需“从娃娃抓起”

  诵读诗书古籍、“打卡”文博场馆、听学传统戏剧、参与非遗体验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穿汉服、读红色经典、看国风动漫在中小学生中日渐流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国风文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青少年儿童在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文化涵育中时刻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并主动参与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创新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儿童内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是进行青少年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让“双减”政策的价值意涵落到实处。

  文化产品成为家庭教育功能重塑的抓手

  长久以来,教育竞争导致家庭教育错位和越位,引发了在社会大众中蔓延的焦虑情绪。“双减”政策不仅“清空”了青少年儿童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的额外负担,也倒逼家庭重新思考自身教育功能的定位。

  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不少家长积极适应教育环境和模式的新变化,主动回归亲子陪伴、言传身教和立德树人的家庭教育本源,但也有部分家长对于如何真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缺乏正确认知,甚至“病急乱投医”。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基石,也是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丰富、优质且适合中国青少年儿童自身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够帮助家庭立足于孩子一生的成长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成为促成家庭教育功能转向的重要抓手。

  青少年儿童文化产品供给日益多元和规模化

  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嵌入式”的公益文化内容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如何发现与呵护“天才”

下一篇: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再袭 中国能否顶住就业压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