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作者:毕昊峰

——《憨豆特工3》观后感

  前不久,一位会学又会玩的朋友跟我说,推荐你去看看电影《憨豆特工3》,这会让你的思维在愉快中升级。
  提到憨豆,爱好幽默的朋友都知道这位国外名角。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位走传统搞笑路线的大咖影星。在人工智能时代,编剧则把这位幽默大咖嫁接人工智能背景中,让憨豆先生在当下的高科技中来搞笑。在影片中,编剧把退休特工憨豆请到了英国军情六处,并用智能穿戴把特工憨豆武装起来,他先是发现并和在反派身边卧底的一位俄罗斯女特工展开幽默搏击,接着联手这位敌人的敌人和互联网界的那位大腕斗智斗勇,凭借着他不凡的身手、机智的手段,以及高科技的穿戴,最终战胜了那位互联网界的大腕,惩救了G12国家因数据损失所带来的信息安全。之后,憨豆先生又开车回到了影片开头中,他所喜爱的课堂中,和孩子们在一起。
  应该说,《憨豆特工3》是我在2018年看过的最幽默与深刻的一部片子。先说幽默,憨豆先生的功力炉火纯青,他表现出的囧境那么合情合理,又那么纯真无邪,让我隔着荧幕都不忍直视。设想下,如果我是他,真要无地自容了。而他超强的心理素质,也就皱皱眉头过去了,超级佩服!
  再说深刻,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有潜在的危机,比如信息安全与黑客攻击。当“仆人”成为“敌人”时,人类在冰冷的程序下显得那么渺小和惊慌。按照数字逻辑,我们无法战胜机器技术。而电影指出了一个出路,人类可以不按照数字逻辑,打破新科技带来的思维桎梏,胜利属于有多种思维逻辑的人。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是亚里士多德之后一个重要哲学派别,他强调享乐主义,但这种享乐主义绝不是表面上的吃喝玩乐,满足身体上的各种欲求;也不是短暂的身体上的快乐,而是强调在心理上的快乐远胜于身体上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到电影院里看一下这类幽默影片,不失为一种真正的享乐 。尤其是幽默名角在智能时代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搞笑方式,既紧贴时代,又让我们在笑点濒出时思考一下,在黑客攻击且不被Leader信任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拥有多种取胜的逻辑之道… …
  如何在幽默中找到这种逻辑,需要我们对生活的洞见。憨豆在这个片子里,就抓住了一个洞见:人生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可变的。影片中,有三个特别值得琢磨的小片段来展示了这点:
  一、几个退休特工在休息室等候上级指示时,其他几人拿出了原来用过的特工装备,看似是怀旧,其实有深意。憨豆什么也没带,而他的神操作下,把其他人都用其中一人带的钢笔昏迷炸弹给迷倒了。
  不管科技高低,有些人都会沉迷其中,产生各种依赖。而这些工具真的对现实人生有用吗?普通签名真的还需要用特殊的笔吗?对于科技带来的威胁,为什么能这么自信不会误伤?
  反观憨豆,他可以什么都不带,他也不排斥用辅助工具,比如借手机拍视频,用VR技术熟悉敌人的地盘。至于他对于车辆的选择,他只是根据他的能力、熟练程度而选择最合适他用的工具。
  二、他与俄罗斯女特工酒吧喝酒时,对方吃了一个辣椒,他在不清楚的情况下也吃了一个。这个片段看似讽刺他的好面子,我觉得是一种真诚。人与人的交往,真诚是基础条件。跟随策略是一种比较快速和有效的方法。比如一起喝酒、一起逛街买东西。如果一方做了,一方没有跟进,就不会快速建立好感。有时候,就会发生这种尴尬。
  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如何化解这种矛盾?要么一方吃点亏,另一方就会领情。憨豆让我们看到职业不是不真诚的理由。即使是特工,也应该遵循人性的本质,不能没有底线,只求胜利。
  三、他在直升机下搞定大反派那一幕,他需要判断如何逮住对方。俄罗斯女特工拿来一个平板电脑,说用这个来操作直升机。但憨豆没有被带偏,他的目标既然是人,那为什么要舍近求远,直接把大反派击倒,用的还是那个平板电脑,挺反讽的。暗指工具总是工具,怎么用完全应该由人来决定。
  此外,影片中憨豆用VR体验庄园那一段,可以思考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虚拟现实是无法真正隔断的,虚拟总会映射到现实中。在虚拟世界中的人体会到的美好,却成为现实生活中人的噩梦。得益与损害如何分配平衡?
  最能让你发笑的地方,也就是隐藏着人生洞见的地方。憨豆先生亦是在谐趣幽默中,也升级着他的搞笑之道,用高科技炸弹开门,用VR视频搞乱,穿着中世纪的盔甲混入G12会场等。我也在带笑的观影中升级了自己的思维!
 


·上一篇文章: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
·下一篇文章:还想握住你的手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uowenhai.cn/news/zxszw/181281454G7E914D63BAA1AH3CE38.htm



相关内容

当798遇上夜间经济 艺术促进消费升级

吴丹

家长教育思维的三个层级:你在哪个层级,孩子就在哪里

余建祥

成长型思维轻松让孩子成为学霸:斯坦福教授研究发现了孩子聪明的秘密!

佚名

艺术教育是培养思维的最佳捷径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