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今年2月,《口述当代中国外交》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除了受到本校各专业学生欢迎,这门课还吸引了北京其他高校的许多学生都来听课,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思政实践 亲身感悟

  “在广西百色实践的时间虽然短暂,内容却足够丰富,让我切实看到了铺展在中国大地上的乡村振兴画卷。”盛夏时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思政实践团的活动刚刚结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调研田园综合体项目、到农户家里做访谈、去学校进行宣讲、召开总结座谈会……几天的行程里,同学们感到忙碌而充实,纷纷动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思政实践团成员黄耀邦告诉记者,百色市凌云县各地因地制宜的产业振兴之路让他印象深刻。下伞村大学生创业团队拓宽品类、深掘质量,加西村标准化植桑养蚕的新探索,浩坤村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展旅游……背后闪耀着的凌云人民不畏艰难、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令他敬佩不已。“作为北大学子,我们尤其应该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黄耀邦说。

  “此次凌云之行的最大收获,是亲眼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种种实践。来自农村的我,更感觉到了一种使命感。返程路上,我默默许下誓言:将来我要投身基层,利用自身所学,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思政实践团成员刘涵说。

  思政实践,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本报采访时,北京大学分管本科生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表示:“在北大的思政课中,有一门课特别值得介绍,这就是思政实践课。”北京大学将实践活动建设成一门课程,按照课程的要求严格组织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北京大学学生的思政实践全覆盖。每年暑期,学校拿出专门经费,带领学生到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教学,在人民健康事业的主战场感受伟大抗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让青年学生磨练意志、锤炼党性,在真切感受中增强“四个自信”。

  不少师生感受到,社会实践成为一门思政课程,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往,零散的实践活动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覆盖面、持续性、教学效果上都难以保证。“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成为课程,有教学大纲、教学注意事项、课程评估标准,有组织交流心得的课程环节,有评比,有打分,这就为思政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教学持续性提供了前提,也为保障实践的效果提供了评价机制。

  “北大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实践课。”陈培永说,课程集中了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以及各院系的师资力量。各院系以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比例不低于1∶20,配备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师。马院教师联系各院系,共同商定思政课实践主题,协助制定实践方案。

  2022年,北京大学各院系的思政实践课正在火热进行中。2021年,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由28个开课院系共37位书记、院长带队,由355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任课教师,由232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助教,组成课程团队210支,共计3377名大一本科生参加线上、线下的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表示,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互联网+”打开就业新空间

下一篇:办好“社会大课堂”真实践寻真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