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前来就诊的家长和孩子常常会提到情绪的变化是从居家上网课开始,这和她看过的国外研究结论相似,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在疫情之后出现了拐点,发生率在升高。

  随着情绪问题的出现,司徒明镜发现,这两年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发展速度也有点快”。在她看来,这种快速发展,一方面代表了大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家长分辨的难度,良莠不齐的培训班需要一些规范。

  培训

  叶琳参加过很多次这样的培训课程,但是最终也没有如愿让孩子回到学校。

  这一次训练营开课前,叶琳在孩子卧室里翻出没用完的本子,上面写着从小到大,她和孩子建立的规则。如何做作业、写字、玩游戏、做家务,放寒暑假还要立单独的规则。她和孩子还会在写下协议之后,签上各自的名字。最终,这些规则都没有发挥作用。

  最开始,她跟电子产品作斗争。她在一个音频平台上听到有家长分享,小孩喜欢上网,可以限制网速,或是把手机换成旧手机,影响孩子的游戏体验。她套用这个办法,但有时候网络限速太明显,孩子就会冲出来找她理论。叶琳丈夫还为了让孩子少看电视,把电源线藏起来,最后为了争夺电源线,父子俩会大打出手。

  她在网上看到专家们都说,孩子不能被指责、批评、打骂,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夸奖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她就在网上搜来鼓励的语言,写在便利条上,贴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厕所里也贴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叶琳每天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没有熬夜,她就夸他“时间管理能力提高了”;吃饭由一日一顿,偶尔变得规律一下,就说儿子是个“爱惜身体的好孩子”;看见孩子煎牛排,就夸他动手能力强。

  孩子并不理睬她,叶琳时常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唱着独角戏。

  叶琳还记得不过5年前,她看到相关的培训和文章强调的还是惩罚教育。网上的老师说小孩如果有对家长吼叫或动手的行为,就必须制止,让小孩去罚站、罚跪,几岁就惩罚几分钟。叶琳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儿子10岁,她每天会在孩子身上挑错,孩子只要一犯错就被罚面壁思过10分钟。

  她有时也会做一些让步。有一次,听说成都一家机构的“让孩子树立理想志向”线下课,可以测试出孩子潜在能力,提前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她把儿子骗去现场,作为交换,允许孩子上课时把手机带进去。课程结束,孩子继续回家玩游戏。

  让她高兴的是,在她的鼓励和催促下,孩子回过一次学校,条件是要在他卧室里配置一台电脑。叶琳没有办法,向身边人和网络上的老师们求救,大家意见也各不相同。最后她去亲戚家搬来一台二手电脑,“我太想让孩子上学了”。

  不过,孩子在复学一段时间后,又回家了。

  司徒明镜参与过很多期家长训练营,她关注到市场上很多课程,正是抓住了家长想要急于求成,解决孩子问题的心态,出现了很多“包好”“X天见效”这样绝对化和极端的描述。“家长看到这些话一定要慎重”,在司徒明镜和同事们日常的治疗当中,深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都需要很长一段过程,“不可能很快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只会关注到行为表象”,司徒明镜工作中遇到的家长常常只看到孩子沉迷游戏、厌学、不愿意交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双方的沟通已经形成障碍,是需要调整的。”

  叶琳是在很长时间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只想解决问题,改变孩子,让他意识到不上学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

  她后悔没有一次问过孩子在学校里的真实情况,会不会和同学们脱节了,学业压力大不大,作业完成不了能不能承受老师批评。

  叶琳猜测儿子是从初中住院开始放松学习的。孩子从小就有哮喘病,初中离开老家去成都上学之后越发严重。短短两年时间里,孩子在医院住过10多次,最长的时候需要待一个多月。因为并发症孩子常常要辗转于呼吸科、消化内科,还曾进过ICU。长期离开学校的日子里,大家都对他学业放心不下,孩子早期还会主动要求回学校参加考试,但成绩还是从前几名,逐渐下降,最后一次考试孩子成绩已经是倒数。

  到现在,叶琳依旧没有和儿子聊过离开学校的原因,她害怕再次激怒孩子。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如何让职教成为实体经济的引擎

下一篇:课上得好,高校教师照样能评上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