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大型塔吊机正在起吊钢筋笼进入已挖好的桩孔中,铲车、挖掘机铁臂挥舞,运输车、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纵横驰骋……位于丰顺县汤南镇八角塘的嘉应学院紫琳学院(一期)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目前,学校正加快建设中。紫琳学院由梅州市人民政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嘉应学院三方共建,项目规划占地约2099亩,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动工。该学院招师生规模约1.2万名,主要侧重于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紫琳学院的建成投入使用,将有效促进梅州市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衔接,为梅州市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更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广覆盖、普惠包容的特点。随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9年被称为职业教育改革元年。这一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写入2021年启动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到职业教育法实施25年来首次大修,再到“双减”政策实施,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为职业教育打开了新的发展大门。
“国家从政策层面再次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数个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表明了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和决心。”余雪凡说,随着政策落地及大国工匠理念的深入人心,现代化工人的地位逐渐提升,职业教育的作用逐步显现,职业学校的地位也会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更应做好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让社会大众知道职业教育也是一条好的出路。”
两年多以来的改革,成效初显。侯志敏介绍,梅州市技师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招生爆满,学校已无法承载学生的报名数,“为了应对学生报名数量增加的问题,我们准备新建一座综合楼,目前已立项,明年能交付使用。”
要推动梅州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余雪凡认为,解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散、乱的问题尤为关键。“需要市委、市政府统一协调,将所有职业学校放在一个棋盘上,规划好各校的发展方向,分类办学,彰显各校专业特色,其次要规范招生制度,让各校按照专业特色交叉招生。”余雪凡说。
在学校专业设置上,侯志敏认为要充分考虑梅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做合理安排,“梅州农业学校就是特色办学做得好的例子。该校充分利用专业特色,与当前梅州市打造‘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相结合,设置厨师专业,成为‘中国客家菜研发中心’,为客家菜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
职业教育以实践为主,需要企业参与。如何突破梅州产教脱离的困境?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加紧与广梅产业园的合作,双方共建的产业学院预计今年11月份启用。“我们将针对广梅产业园产业集聚的特色,开设机电、食品、汽车、大数据四个产业学院。”李学宏说。
同时,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借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帮扶的契机,加大双方之间的师资交流和培养,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教师具备了实践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带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李学宏说。
■记者观察
把握职教发展机遇
提升梅州产业发展质量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少职教的老师形容:“职教发展迎来了‘春天’”。
的确,目前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期待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出台政策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从“双减”政策、缩减普高招生、扩大中职比例等措施来进一步促进职教的改革发展。
但就目前梅州而言,职教长期以来缺乏的长远规划、“双师型”师资人才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职教的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减缓产业外流,都与发展职业教育相关。
梅州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职业教育作支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针对梅州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职教,让各职校在横向上实现专业错位发展,纵向上努力争取提升学校层级,帮助学校提质扩容是关键。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焦虑的家长困在培训班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