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17年来,在‘黄土地计划’的培养框架中,始终不变的是引导学生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去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阮俊华说,时代飞速发展,基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促使实践内容和形式进行积极转变,以适应学生的认知与心态变化。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产业致富如何落地生根”“新乡贤如何助推共同富裕”……每一次深入基层时,学生们带着调研课题去寻找答案成了“黄土地计划”的一项传统。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生赖夏鹏,2020年曾前往“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参与实践调研。“为什么安吉的电商能够发展得这么好,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展起来的?”带着讨论出的课题“‘两山’理念下的电商实践”,团队开启了调研。

  他们走访调研了生产安吉白茶和家具的电商企业,并与当地乡镇干部和商务局进行交流,终于找到了答案:“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商配套扶持措施,电商企业不仅能够定期收到补助,还能够参加相应的直播、技能培训。”

  他们还发现,当地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全国乡镇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也试图去解答,但也很难找到更好的办法”。

  在去丽水市遂昌县调研实践之前,王丹琳结合专业知识,领取了“山区乡镇如何实现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的调研课题。一件小事让她至今感触颇深。一次入村时,他们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砍毛竹,便想上去帮忙,老奶奶却一脸的迟疑。“没想到,我们4个年轻人轮番上阵,都没有把毛竹砍断,最后是老奶奶一刀砍断的。这个事也提醒了我们,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储备上的确比较丰富,但在实践中还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了解群众的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为期一个月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亲历了基层千头万绪的琐事,也让我得到了在大学校园中完全接触不到的锻炼。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本领。”今年,赖夏鹏考上了江苏省选调生,即将奔赴工作岗位。

  这让阮俊华感到自豪。在历年来参与“黄土地计划”的学生中,一大批像赖夏鹏一样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服务国家。

  “我淋过大雨、晒过日头、踏过泥泞、闻过臭气,‘为人民服务’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浙江大学毕业生吴姝瑜说,“在基层的一个月让我对未来的选择更加笃定了信心。”

  如今,她在重庆市綦江区横山镇大坪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和驻村工作队员。作为一名浙江姑娘,到了西部农村的“大学堂”里,她又成了一名“新生”。

  就像“黄土地”一般,她努力把自己变得有乡土气。现在,她能说得一口流利的重庆话,对村里238户392位常住人口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更攀了很多门“穷亲戚”,还带着他们一起发展了蜂蜜、西瓜、奈李等“甜蜜”产业。

  “我很渺小,但我坚信只要扎根祖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之中,力量就是无穷的。”在吴姝瑜看来,“‘黄土地计划’让有信仰、有文化、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到基层实践的课堂中,树立起了把根深扎在黄土地上、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的人生理想,切实到人民群众中以土固基、在基层沃土中耕种未来。”

  思政课和“黄土地计划”已经形成了合力

  说起“黄土地计划”的由来,就要把时间拨回到1999年。

  当时,阮俊华还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他萌生了创立专业特色社团,让学生在社团中参与实践、收获真知的想法。从成立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到带领学生创办浙江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阮俊华由此开启了搭建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台的历程。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激励青年人才挑大梁

下一篇:为青年科研人员开“机会之源”节“时间之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