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王雪莉介绍,针对体育训练分级,目前我国只有针对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在统一的体育教学标准缺位的情况下,有的机构宣称‘教材体系源自美国’,有的标榜‘训练内容与国际接轨’,有的教练员则是‘别人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别人’,但很多机构教学体系很不规范,教学质量堪忧。”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课程体系,对孩子都是有伤害的。”陈爱国举例:“比如轮滑,4岁以前的小朋友训练要慎重选择,有很多内八、外八的动作,对膝关节和踝关节要求较高,如果孩子在轮滑过程中的姿势、动作、用力等不当,这些部位就非常容易受伤,甚至影响成长发育。再比如羽毛球,需要孩子对动作拆解、技术要领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4岁启蒙和7岁开始训练效果截然不同。但家长不了解这些专业知识,很容易被机构销售洗脑。”

  兼职教师居多,教练员资历认证门槛较低,“无证上岗”等现象仍有发生。宁峰告诉记者,在给孩子报足球课前,机构负责人宣称“能来教课的都是原来踢甲A联赛的”,但教练员是否有相关资质证书,机构从未主动出示过,且“上课教练经常更换”。在一家青少年跆拳道道馆,墙上张贴着教练员的姓名、个人成绩等简要信息,其中还有现役省队运动员。但现场家长告诉记者,从未见到这些“比较牛”的运动员,来上课的一直是一位“看起来像大学生”的年轻教练,没有见到过他的信息介绍。

  “多数机构将招聘要求设定为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热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或者以单一的体育与健康科目的教师资格证书为教练员准入条件,低门槛的招聘标准导致了体育教育培训行业的低水平教练员队伍,严重影响了教学服务质量。”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王戬勋曾做过7年兼职教练。在他的观察里,大多数机构的教练员是体育院校运动专项的在校生、毕业生,甚至部分教练员仅仅是普通的篮球爱好者,只因其是培训机构成员的“关系户”,且多以兼职为主,流动性极大,存在严重的“无证上岗”现象。有些培训机构为提升行业影响力,会聘用一些专业运动员,虽然在运动技能教学上有了质的提升,但很多并不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背离了正常的青少年体育教学规律。

  监管体系不完善,管理主体不明确,相关权责边界模糊。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到底归谁主管?众多业内人士反映,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在我们调研的5000多家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机构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有46%,工商部门注册的有51%,只有3%左右属于体校等事业单位。”王雪莉表示,上述不同的机构属性,使得监管主体多元,治理方式和边界不清晰。

  “老百姓碰到问题就找体育局,但实际上我们的监督权限很小,能运用的治理手段匮乏,对机构难以产生震慑作用。”一位地方体育局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云南一家少儿篮球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市场上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机构水平良莠不齐:“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对认真办学的机构同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办学导引缺位,不同政策有夹角,机构健康发展缺乏参考标准。采访中,多位培训机构从业者也有苦衷:相关政策很多,机构发展究竟该依据哪一个文件?不仅他们自己说不清楚,有时不同主管部门也各有解释。

  “不同的政策之间存在夹角。”王雪莉介绍,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这里并未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加以区分,但可以理解为体育类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也需要按“先证后照”程序进行审批,方可合法正规经营;2020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则未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体育培训的体育俱乐部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其中涉及场地、师资、课程等诸多细节,不同地方政府理解不同,执行标准自然不同。”

  4 健康发展:既要严格规范,也要温情引导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不只是透过玻璃去欣赏——北大这样上古籍课

下一篇: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议政建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