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小学语文学科思维培养方法三

 

一、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强调知识灌输,强调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体验。学生的学习也就只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很难质疑教材、质疑老师,许多创新的火花被掐灭。


小学语文学科思维培养方法

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位先生吗?为什么?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自己喜欢怀特森先生,只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因为他在课堂上太爱“糊弄”学生。师评价:你不喜欢怀特森先生,说明你不喜欢独立思考。同学们不敢再说。

其实,这才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孩子啊!他最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我想,老师首先要肯定这个孩子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接下来,再次把同学们引入文本,去看看怀特森先生为什么“糊弄”学生?“糊弄”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欺骗,蒙混”,可在文中就是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讲“猫猬兽”,让“我”得了零分。

其实“猫猬兽”是虚构的,他这样出人意料的教学风格,“糊弄”学生是为了让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包括老师),要敢于怀疑,敢于独立思考。这名学生说他不喜欢先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理解文中“糊弄”的真正含义。

如果老师能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有相对的自由空间,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的潜能,牵一“糊弄”而动全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创造思维火花。正象诺贝尔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的那样:“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且发展思维能力”。

二、克服反应定势,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反应定势,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头脑风暴。如学习语文时,经常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进行词语盘点,将描写心情的词语说(写)出来,越多越好;还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歇后语、谚语的积累;还可以说一说(写一写)有关春天的诗句等。运用头脑风暴法,不但可以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还可以激发脑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2、运用隐喻和类比。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透射出孩子的内心冲突与情结,让儿童在故事经历中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开阔,心理不断成长。 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并上台表演,然后交流讨论,齐读“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交流、体验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运用类比法不再是学“一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角度发展,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有创造性。

3、自由联想。联想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自由联想法,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丰富语言积累,揣摩作者语言精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理解词语“神机妙算”,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它的近义词“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和反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机关算尽”等,通过词语理解辨析,不但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三、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拉塞尔认为:“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对通常思维方式和传统问题处理方法质疑,才能突破习惯性思维,在‘困顿’中独辟蹊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西沙群岛在哪?你去过吗?”“西沙群岛哪些风光最美丽?”“西沙群岛到底哪些方面很富饶?”有了问题,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文本,引发思考,激发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教师、向同学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例子,语文教师要以生为本,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运用多种策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回归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