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鉴于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显得无比重要。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是听说读写活动,但不可以用“语文活动”一词取而代之。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能被认为是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思维的源泉。因而,我们讲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能够满足思维运动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不能取代和超越思维的培养是缜密联系、相辅相承、互为促进的。本文我不想论证二者的辩证关系,仅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遵循思维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方面的思维能力浅淡看法。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包含感觉、知觉、表象几个方面,它只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能过思维,思维是属于理性认识的阶段。
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优劣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的联系中去,只有通过思考的作用和思维的过程来完成,一切真知灼见都是积极思维的结果。
“不徒耳目,必开心意”。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有过如此的论述,他的意思是只凭耳目,只能得到一点表象,要抓住本质,必须不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思考分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列宁也曾经说过,必须“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我国古代教育家也尤为重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义在于学与思不是单方面的,而必须注重思维活动,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结合,即通过积极思维,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伟人们都要十分注重思维活动,注意研究思维能力,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发展到今天, 人类对各方面研究更趋于科学,更细致,对自身认识发展阶段,尤其是理性阶段的思维——认识更深化,更具体。诸如逻辑、创造性思维、潜意识思维等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即使是现在的学校教育也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开发学生的基础条件——语文的基础条件。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这其中,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原因是:第一,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要正确地理解客观事物,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主观创造出来的,人们是能够通过思维反映认识它的。第二,思维和感知觉不一样,虽然它们都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比如,一篇文章,感觉、知觉只能感知文章的语言和结构框架,而思维能反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根据意义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我们一般能由一篇文章的文题知晓文体,这就是概括,间接的认识。所以,学生通过思维能认识事物的本身,了解未知的事物,获得新知识。由此可见,思维在掌握新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正处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自我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中注重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明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确小学生的思维的独立和判断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小学生的思维和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逐渐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表现在他们首先运用理论思维上。同时,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解上。
首先,准确地教授学生掌握概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用词来标志的。概念是逻辑学上的名词,是语言学的名词。那么,学生如何掌握概念,奠定思维的基础呢?第一,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生掌握要领的基础前提。提供感性材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感知。二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了更好地掌握概念,适当提供感性材料尤为重要。这仅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去认真思考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然后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由此形成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第二,用简练的词语提示概念的定义,是掌握概念的一个重要步骤。定义在掌握概念中能起着组织整理的作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及时,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就要运用概论于实践,由此扩大对概念的理解,检验学生掌握概念是否正常、全面。
在实践中,要经常进行概念方面的训练,对有些概念,如“科学”与“学科”、“基本”与“根本”不要孤立地从词义上去解释,要放置在判断中比较,具体说明在意义上和用法上的区别,同时研究概念的变化,一词多义的现象,反映在思维中,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概念。
其次,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判断,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是形成思维能力的中间环节。
所谓判断,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活动。小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出现不恰当的判断。如自相矛盾,主客颠倒,多次否定,照应不周等,例如“武器的优劣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胜利”应改为“胜败”)要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判断,怎样才能对某件事、某个人、某种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懂得判断容易,对具体的问题正确的判断,那就不容易。如,“体育成绩不及格是思想觉悟不高的表现”这一判断就有背事实。思维训练是离不开语言的。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比如,“浪费时间是错误的”一句话给改为“浪费时间就是犯罪”,论点就更尖锐,判断就更正确。
第三,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级阶段。
推理,就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活动,推理可分为演绎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在教学中常常表现为规律、定理、结论等;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思维能力高级阶段的知识,从而全面提高思维能力。在整个推理的思维活动中,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既要使学生学会在许多个事物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和结论,同时也要使学生会用规律和结论去解释个别现象。只有当学生把两个推理在思维中统一起来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发展。谈到逻辑思维,我们要打破框框,改变过去把逻辑思维训练当做数学学科任务的不正确想法,语文教学,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与语言能力关系甚为密切,也决定了语文教学这方面的任务。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也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总之,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必须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这些知识的掌握和字词句等诸多知识的学习,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在培养语文思维能力过程中,必须注重几个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遵循培养学生素质的原则;遵循思维的整体性原则。能够做到这些,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上一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下一篇: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