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汉武帝时期改雍州为凉州,并置凉州刺史部,整个大西北均在凉州管辖之下。到了东汉献帝时期,由于河西民变频生,难于管理,又“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自汉代以来形成的河西四郡的基本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自三辅距西域皆属焉”的现象,“撤凉并雍”,无凉州建制,凉州一度出现在翼县即今天的甘谷一带,大大降低了凉州对河西的有效节制。这一时期的凉州范围极广,辖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十郡,另有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在这样的行政格局中,中原王朝对凉州的管理有效性远不如前,加上频繁出现在河西的羌胡作乱现象,使得“河西斗绝在羌胡中”。因此,汉安帝、汉灵帝时期,朝廷内部出现了一股“弃凉”思潮。以大将军邓骘和司徒崔烈等人为代表,面对陇右河西羌胡反乱给朝廷带来的压力,建议朝廷放弃凉州。此议遭到以郎中虞诩、议郎傅燮等人的坚决反对,也得到太尉张禹的有力支持,最终弃凉之议未被皇帝采纳。虞诩在具体分析凉州地位的重要性时指出:“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从地理位置和武装人才两个方面分析了凉州的重要性。傅燮给灵帝又如是分析凉州的重要性及弃凉的危害性:“今凉州天下要冲,国家籓卫。……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凉州作为“天下要冲,国家籓卫”之地,可以说把其对中原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是对凉州所具有的历史地位的中肯评价。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政权重视河西,延续汉武帝以来的河西格局。魏文帝曹丕置凉州,以姑臧为州治,任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这是武威作为凉州治所的开始。更为有趣的是,刘备的蜀汉政权曾一度高度关注河西,刘备曾表示“须得凉州”(《三国志》卷32《先主传》),因此制定所谓的“凉州战略”,先后任蜀汉大将马超、魏延、姜维领凉州牧或凉州刺史。蜀汉政权之所以如此重视凉州,其重要原因在于一旦蜀汉取得凉州,占有河西宝地,进而便可包抄陇右,挺进关中,与蜀汉力量一道,完成对曹魏的合围,最后成就复汉霸业。虽然最终因凉州鞭长莫及,未能实现此宏愿,但可以看到凉州在三国时期的重要位置。正因为如此,“魏时复分以为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晋书·地理志》)曹魏重建凉州,“分河西为凉州”,并选拔杰出的人才到河西任职,像韦康、邹歧、张既、温恢、孟建、徐邈、王浑等均曾出任过凉州刺史,与凉州地方大族一道,共同治理河西。可以说,凉州的安定繁荣是曹魏完成统一霸业的重要因素。

  “五凉”时期的凉州

  在五凉政权中,前凉、后凉、北凉三个政权曾先后统一河西走廊,南凉和西凉则始终没有完成统一河西走廊的事业;前凉、后凉、北凉三个政权均立都姑臧,而南凉和西凉则分别在西宁、敦煌和酒泉立都。因此,可以认为,南凉和西凉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河西走廊的大业,显然是因为它们没有占据凉州中心区。

  凉州成为中州人士避地河西的首选地。张氏家族经营河西期间,非常重视对河西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前凉时期姑臧城就曾经历过较大规模的改建与修缮,史称张茂时期曾“大城姑臧,修灵钧台”,张骏时期又于姑臧城南筑城,使得凉州城“王公设险,武夫重闭”。大大吸引了前来避难的中州人士,成为他们在河西方的首选之地。当然这也与凉州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联,从中原远道而来的这些避难之人,最先到达凉州,条件允许便可安家于此。

  凉州是地方政权下的丝路交通中心城市。前凉时期,河西割据态势形成,考虑到河西走廊自汉以来即是丝路交通的要道,中亚西域商胡往来便捷,加上中原动荡不安,大大阻碍了正常的丝路交通。因此到了五凉时期,以凉州为代表的河西各大城市,成为河西割据地方政权时期中西交通的中心城市,凉州无疑占据最为有利的地位。同时,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使节往来,到了这一时期改为与五凉政权的交往。此举不仅发展了凉州的经济,丰富了凉州的物产,也提升了凉州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寻访密须古城

下一篇:考古证实: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内的塔尔寺建于隋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