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战略要地 文化阵地——汉、魏晋、北朝时期的凉州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

  本报特约撰稿人 沙武田

  武威,曾一度被称为“凉州”,是今天河西走廊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武威在历史时期曾是陇右河西的一大都会,也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镇。而古凉州曾经的历史故事、边塞情怀、民族统治、昌盛的文化,又往往使这个曾经胡汉交融的都市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汉、魏晋、北朝时期的武威郡、凉州城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凉州在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

  就河西走廊整体格局而言,无论是其历史地理位置本身,还是在历史长河中所发挥的作用,凉州所在的武威地区不仅是河西走廊面积最大的绿洲之一,也一直是汉代之后人口最多的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威郡,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下辖县十,有姑藏、休屠、鸾乌、媪围、苍松、宣威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观中古历史,自汉代以来,河西走廊在很长时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河西在历史文明进程中,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从未停止过。这种融合表现在宗教、文化、艺术、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非常广泛。由于丝绸之路沿河西走廊而过,河西走廊应该是这条错综复杂的世界文明之路从走向上来讲最为规整和最为集中的区域。随着中亚地区的粟特九姓胡人的进入,河西走廊其实成为历史时期国际商业民族粟特胡人重要的聚居地,沿着走廊重镇沙州(敦煌)、瓜州(安西)、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建康(高台)、凉州(武威)一线,形成入华胡人定居的文明景观。其中像唐天宝年间敦煌沙州城东的“从化乡”,有胡人移民1400余口,规模之大,未曾有之。又如移居丝路重镇、长安北大门原州(固原)地区的粟特后裔史姓,自称是来自河西建康“飞桥”一族。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描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具有浓厚胡风的社会生活成为凉州历史的一大特色。

  其实,据敦煌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粟特文古信札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河西的敦煌、武威即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镇。三国时期曹魏敦煌太守仓慈就从官方的角度保护胡商的利益,给他们优惠的政策,鼓励胡汉通婚。而到有隋一代,派宰相裴矩专门到河西经营丝路西域胡商,隋炀帝又不远万里西巡张掖,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皇帝唯一到过河西的事件,此举充分表明隋时中原王朝对河西的重视,有力推动了丝路商业的发展。之后“商旅相望,不绝于道”,丝路畅通,终致“天下富庶,莫过于陇右”,盛极一时,为盛唐文明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对于凉州在河西的重要位置及其繁华的历史,《方舆纪要》记述:“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他。” 《开元天宝遗事》之《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记》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唐玄宗在某年的上元灯节,在上阳宫大张灯彩,各种灯火式样翻新,十分好看。这时,有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对唐玄宗说:“今夜京师灯火之盛,天下各地没有比得了的,唯有凉州还不错。”玄宗感到惊异,便求道士带他到凉州去看看。道士要他闭上眼睛,一会儿腾空就到了凉州。玄宗果然见到“郡实凉州,事同仙境,红楼逦迤以如昼,清夜莹煌而似春,骈阗游看之人,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看完凉州上元灯会后玄宗在叶法善法力带动下又回长安宫中,宫楼下的歌吹还未终了。故事虽然荒诞无稽,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凉州的繁华。

  东汉、魏晋时期的凉州

  西汉晚期,随着西汉王朝内部矛盾的加剧,出现“天下扰乱”的现象。这一时期的河西,则因为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加上之前汉代的大力发展,河西经济富庶,政治稳定,因此出现了窦融“保据河西”的现象,河西成为窦融在天下纷乱之际选择的“遗种处”。“天定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后汉书·窦融传》)据历史记载,窦融在凉州充分团结当地豪强势力,加强统治,派任与他最为亲近的地方势力代表梁统为武威太守,可以看出武威在窦融保据河西时期的重要地位。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寻访密须古城

下一篇:考古证实: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内的塔尔寺建于隋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