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校际、城乡、区域之间资源差距依然明显,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不完全匹配,高质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教育供给与服务还没有到位。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我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链接尚处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这就需要统筹三大育人主体功能,加强对教育资源供给和共享体系的整体性重构,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线上线下、立体化、全方位、全时空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影响互促,形成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真正实现全面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专业性重建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核心是专业性内容的建设。
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的背景下,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行动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面临着富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这种变革亟须打破传统教育学科范式,加强跨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范式指导,以专业性建设面对和回答时代之问、理论之问、实践之问,以新的专业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确保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正确的、科学的轨道上前行。
为此,亟须推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完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指导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业务培训重要内容,切实提高教师和社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充分认可社会新业态、新形态、新职业人员的资格。例如,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已经成为社会新职业,其资格考核与综合认定,亟须在专业性重建的基础上推进,着力解决制度建设、专业指导、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机制性重组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还需要进行机制性重组,着力破除协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政府统筹机制、组织协调机制、领导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性建设。
为此,要继续加大体制机制研究、厘清边界关系、强化制度供给,突出抓好机制性建设。一是抓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领导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层级和管理方式等,解决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二是抓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组织协调机制,明确组织机构、职能定位、职责任务等,解决谁来干、干什么的问题;三是抓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等,解决靠什么管、靠什么干的问题;四是抓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队伍、经费、设施、平台等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夯实协同育人制度的四梁八柱。
当然,需要明确的前提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统筹机制是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首要条件。为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加强部门联动,完善经费条件保障,形成各方资源的有效连接、对接与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其之间的关系做了较多研究;相对而言,社会教育如何与学校、家庭之间协同还缺少必要的研究。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路径与策略。以推进劳动教育为例,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有47.99%的中小学已建立较为完善且具可操作性的劳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可参考、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例如,吉林省辉南县作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其经验为:县域统筹“一盘棋”、协同育人“一条线”、管理评价“一把尺”、基地建设“一张网”。至今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网络图,形成了全面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数字时代要培育大众数字素养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