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博物馆里,来自浙江省宁波第三中学高三(8)班的学生正在听课,教师的讲授让文物“说话”,让文献“发声”;
岳阳楼旁,来自湖南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超越工作室”的志愿者们正扛着仪器测量、记录年久失修的历史古建筑;
北大红楼前,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们正沉浸在红色记忆之中;
……
生动的历史场景、独特的授课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的面貌焕然一新。前不久,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针对有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明确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近年来,各地各校越来越多的思政课走出教室,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改革教学体系,丰富“教”的维度
内容抽象枯燥,教师照本宣科,这是曾经一些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怎样才能将思政课上得生动、有趣?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是有效解决部分课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路径之一。结合的第一步,是在“指挥棒”上下功夫。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3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明确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则要求高校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中小学校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从区域到学校,各地各校着力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上海出台多个文件优化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围绕“铸魂、强师、提质、厚基”四方面,对思政课进行“流程再造式”改革,致力于让“活”的理论和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济南出台实践教学指导意见,研制八大类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100家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全链条运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的内涵品质。
安徽师范大学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76.5个学时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的必修环节,修满社会实践0.5个学分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成了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课堂被搬到了广阔的天地间。
组织多样教学,丰富“课”的维度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善用“大”的资源指明了方向。
重要活动、社会实践、田间地头、志愿服务等都成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天然素材。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近年来,教育部持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求高校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
对湖南理工学院的吴昊楠来说,大学4年是忙碌并快乐着的4年。大二时,他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团队,奔走在长江沿岸,开展环境保护和义务植树活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岳阳市华龙码头、城陵矶水文站辟为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在革命老区,甘肃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广泛深挖红色资源,深入推进“长征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等融入教学,让广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的思政课中接受教育。
在冬奥赛场,大学生志愿者担当起了时代的重任。北京联合大学217名冬奥志愿者收到了学校颁发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大思政课”结课证书。“冬奥是个大课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运用鲜活的冬奥素材上好‘大思政课’。”该校党委书记楚国清说。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