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工程师储备人才的关键要素。要“健全人才引进培育制度,完善评聘考核办法,选优配强一流教师团队”,关键是要打破传统教师评价的唯学历、唯论文,从企业需求端出发,以“对接真需求、解决真问题、作出真贡献”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标准。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鲜明目的性、复杂综合性和整体外显性。因此,必须打破教师评价中用教师学术起点代替教师专业发展、用论文发表掩盖工程应用、用总结性替代过程性、用碎片化推断系统化等弊端与桎梏。应当从教师运用专业领域知识“准确识别、科学诊断、合理解决工程问题”等方面建构评价关键指标,发挥评价“指挥棒”方向导引功能,推动教师聚焦企业工程技术应用以及共性或关键问题解决,提升教师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产教联盟需高度协同,在教师评价上推进产业系统与学术系统深层互嵌,让企业资深工程师和资深管理人员积极发挥评价主体功能,深度参与工程师教育培养导师的入职遴选评价标准、不同聘期的合格评价标准、杰出导师选拔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入职遴选重在评价教师对于工程师教育“应知”的专业知识,评价其对本学科所对应的产业领域技术标准或技术前沿等的熟知与理解,以及评价对于未来工程师应如何学习、怎样促进其学习、如何影响其学习的熟知与理解。聘期考核重在评价教师“会做”的专业实践,评价其对于企业工程问题识别和诊断、相应技术方案、产品创新路径等的理解,以及将之转化为相应教学资源、实践项目、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实施方法与学生学习效果。杰出选拔重在评价教师“愿持”的专业品质,评价教师是否能够与学生、企业技术团队、产品研发小组、产业园区等有效沟通合作,从而理解自身工作的复杂性、情境性、学生多样性,并致力于自身专业发展。

  对接工业价值链条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需要面向企业应用创新,面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采取“专业+‘双创’”思路与方法,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优化和重构校企协同育人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专业教育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基本单元”“课程的组合”拓展为课程与企业实践的有机整合,从“学校社会接口”拓深为设计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在课程体系和工程实践项目上的具体映射。专业内涵需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强链延链需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专业设置改革及课程体系重组。要按照解决复杂性工程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的要求,编制“课程模块+项目”专业教学大纲,实施模块课程与实践项目、创新项目混编互嵌,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教学过程混编互嵌。

  另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对新工业体系的灵活适应性。利用企业职场真刀实枪环境,借助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双创平台,精心选择企业项目,实施案例教学、项目研究、工学交替、问题求解、模拟决策等一体化教学模式,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组建卓越工程师双创教育项目关联矩阵,推动领域融合、专业融通和学科交叉。要突出成果导向,在传统学分绩点之外设置双创“卓越绩点”,突出学生对于技术指标、成本效益、工程伦理、人类福祉等的“水平思考”能力,按“做中创”“创出来”的复杂性及其技术意义、市场价值等考核评定“卓越绩点”。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深化高校自身的教学改革,还需充分发挥企业深度参与的积极性,更需要强化人才人事、财政税收、劳动薪酬、科技创新等政策机制配套保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良好预期和前景,真正形成政产教等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打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优质生态,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黄彬 东莞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美育,为乡村振兴“铸魂”

下一篇:秋季新学期,如何上好法治教育这堂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