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油菜、水稻、柑橘、棉花、桃、李、梨、柿、茶……在一座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700余种植物。缤纷葱郁的植物世界,春华秋实,仪态万方。这些植物是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下的华中农业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培育出的一项项科研成果。

  春夏秋冬,花期不同,每个季节总会见到不同学院的师生在不同的试验田中忙碌着。每一株“苗”都在茁壮成长,生动的思政课也开到了田间地头,开进了植物世界。

  在农学课堂里进行成长教育

  屈原的《离骚》中借兰芷比喻君子芬芳、高洁的人格。在华中农业大学有一本叫作《狮山兰芷》的植物学辅助教材,不仅收录了校园内的300余种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还介绍了各类植物的识别特征以及校内分布地点,被同学们称为“校内植物名片”。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株一丛都饱含着学校几辈学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也正如屈原笔下的兰芷,默默绽放,播散芬芳。

  “充满奥秘的植物世界是学校亮丽的风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也同样很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姚家玲是《狮山兰芷》的主编,曾经为了寻找益母草,她跑遍了整个校园,后来终于在试验田后的水沟找到。书中300余种植物,每个她都可讲出编写过程中的故事。这也正是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科研精神的缩影。

  农学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亲近大自然,因此既能参加野外实践活动,又能坐在实验室的“冷板凳”上搞科研,就成了他们必备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苦精神。

  早在2018年,植物学课堂就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和其他综合类大学不同,华中农业大学一直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植物学则是学校理科、农科、环境科学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如何把这门涉及全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课程讲好至关重要。在植物学的课堂上,可以听到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强农兴农”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美育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理念,以专业伦理、勤奋拼搏为核心的科学精神……“这堂课从小的方面看涉及学生人生价值引导,从大的方面看涉及国家关于三农及生态的政策理论。”姚家玲说。

  “辗转反复不能寐、月半抬头望,虽十年饮冰、至今热血仍滚烫……谁道那挫折无情、实验无常,试看江水东流、淘不尽真理荣光,愿勤读力耕、且看来日方长。”一次课上,姚家玲讲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学生们便写了一首词表达新一代学子学农的决心和梦想。

  “人其实和植物一样,都需要潜心汲取养分,奋力生长”。在讲到植物的根茎叶时,姚家玲往往会从植物根茎的形态、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植物根系与植物抗旱性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培育抗旱作物,而这恰恰也正是人的成长过程。“不管学生们将来选择什么专业、什么工作,我们希望这门课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姚家玲说。

  从种子的萌发到破土而出,再到茁壮成长,最后凋谢死亡,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提到农业自然离不开生命。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曲良焕也会讲“生命”,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成长教育。“面对出生和死亡,学生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哲学家,他们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小到珍惜每一粒粮食,大到明白生命的意义,这都让我非常欣喜。”曲良焕说。

  了解国情要从民情、农情出发

  在华中农业大学有门叫作《耕读中国》的思政公选课,学生们可以听到我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进、特征以及启示;可以看到无土栽培、智能控温、根系监测等智慧农业发展中的“高科技”;还可以用彩笔描绘自己心中的“耕读中国”……

  “国必依山川,无论是什么专业、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文明都是由‘耕读’演进而来,要了解国情,就要从民情、农情出发”。学校党委书记高翅同时也是《耕读中国》的课题组成员,在他看来这门课程的立足点在于中国,要鼓励学生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勇担重任。一次课堂上,为了和同学们分享现代农业模式,高翅邀请了一家农业公司工程师带领大家“云”领略大棚番茄的世界。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求职很“跩”的00后能重写职场规则吗

下一篇: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