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省考五百多名,上戏、南艺、北电、山艺的校考都止步于初试。”近日,2022届辽宁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姜子怡在社交平台发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复读的打算,艺术类院校只能‘随缘’了”。
然而,就在采访之前,峰回路转,姜子怡收到了另一所艺术院校复试通过的通知,“从一开始目标定得高高的,每天学、每天练,到后来成绩不理想,我很难受。现在收到复试通知,我觉得只要继续走下去,未来就充满希望”。
4月初,2022届艺术类招生考试校考阶段逐渐进入尾声。去年出台的艺考新政策叠加近期多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之线上考试、省考范围扩大、文化成绩要求提高,几大挑战让2022届艺考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升学规则。困惑有之、不解有之,难掩失落、重燃希望……在多种情绪交织中,他们如何走好今年这程艺考之旅?记者采访了相关艺考学生和专家。
1.考试形式改变,评判标准没变
“最大的变化是,前年开始有线上考试,今年,校考三场考试都改成线上了。”谈及今年校考,姜子怡直言:“不确定性增加了。”
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部分艺术院校开始尝试将线下考试转变为线上面试。今年年初,多个省份出现聚集性疫情,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发布考试工作安排,宣布将“线下现场考试”全部调整为“线上考试”。三年来,一届又一届的艺考生依然在不断适应新变化。
对于广东省美术类考生黄同学而言,线上考试更有“安全感”。“美术考试对灯光、画面没有要求,只需保证作品的真实性,独立完成后提交作品审核。所以,在日常熟悉的环境里作画,会发挥得更加稳定一些。”线下考试要求写生,线上则变成统一临摹一张图片,“这样偏差更小,考起来相对容易”,黄同学说。
和线下考试相比,“很多学校的线上考试都会有三次录制机会,提交最好的一次。这相当于多了两次机会。”姜子怡补充道。
不过,作为播音类考生,姜子怡在一次次的考试中体验到,线下考试能跟评委面对面,会更有“交流感”。同时,让她感到挫败的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视频录制,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拍摄背景、光线”。经历了多次“没有过”的考试,看着不尽如人意的视频效果,姜子怡开始反思过程,并置备了补光灯等设备。
视频里的线上考试,也让一些艺考学生感到“不安”。广东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吕同学发现,“很多艺考培训机构非常专业,他们注重硬件补充,比如用专业打光把人的面部轮廓变得更漂亮,而没有参加培训的同学就会很吃亏”。
硬件设施、拍摄场地的好坏会影响评委打出的分数高低吗?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副教授刘硕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一定要从技术角度来说的话,手机内存够不够,网络是否稳定,能否保证说话不卡顿,这些需要提前做好测试,保证在考试的时候万无一失。其他额外设备的增添并不会影响老师的评判,一台手机、一个光线好的安静的位置,保证老师能真切、清晰地看见考生即可。万一在考试中遇到了技术问题,比如听不见声音或者看不见人像等,也可以当即暂缓考试,立刻跟学校招办联系解决。至少在我们学校是这样处理的。”
刘硕认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专业教师对学生评判的标准不会变。“我们需要了解考生具备怎样的能力,实际上隔着屏幕也能够清晰和准确地捕捉到。考生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准备,调整心态,用最放松的姿态,展现最真实的面貌。”
刘硕正在教的班级正是2020年春首次尝试线上考试后入学的,“他们很优秀、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独到的想法。这说明即使是线上面试依然能保证选拔出适合的学生”。
2.加大省级统考的区分能力
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逐步扩大省级统考范围,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
随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发布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如广东省统考分为美术类、书法类、音乐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五种统考类别,考生必须参加省统考且成绩合格,方能参加专业校考。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莫让新型阅读变“无效阅读”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