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儿童的身体解剖结构和发育特征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家长要从儿童的身体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李庆雯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一个寒假,体育培训班十分火爆,许多培训机构都推出了一些成人化的儿童运动项目,如少儿蹦床、少儿攀岩、少儿跑酷等,这些项目受到了一些家长的欢迎,有些家长不惜付出数千元至上万元的培训费。
对此,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李庆雯表示,儿童的身体解剖结构和发育特征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家长要从儿童的身体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参与“网红”运动屡受伤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少儿攀岩”“少儿蹦床”“少儿跑酷”等关键词,会跳出许多条培训广告。
“攀岩能提高身体的柔软度与协调感”“跑酷是时下风靡全球的时尚极限运动”“蹦床是扩展孩子思维的绝佳工具”……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宣传词,使不少爸妈觉得让孩子尝试这些运动特别酷。
在视频网站上、朋友圈里,也有人频频秀出孩子参加这些运动培训和比赛的照片、视频。“4岁小孩挑战12米高专业攀岩墙”“4岁男孩蹦床成功做出前空翻”……相关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评论区里家长的留言也是一片赞美声,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获得的关注和评论就越多。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练好“童子功”,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参与这些培训,有关儿童出现运动损伤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如“9岁娃练5年拉丁舞致半月板撕裂”“6岁儿童训练跑酷致小腿骨折”等。
天津医院运动损伤与关节镜科主任医师曹建刚介绍,常会有因练习蹦床而导致膝关节半月板韧带三联损伤的儿童前来就诊。儿童关节囊比较松弛,而且平衡能力很差,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剧烈运动时特别容易伤到膝关节等部位。
儿童体育项目不应过早成人化
毋庸置疑,体育锻炼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机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及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以及意志品质的塑造。
“然而,儿童的体育锻炼项目不应过早成人化,儿童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他们的生长发育具有连续性、程序性、不均衡性和相互关联性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李庆雯说。
“与成人相比,儿童骨骼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磷酸钙、碳酸钙),因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骨骼硬度小、易变形。儿童的肌肉含水量较多,蛋白质、脂肪、无机盐较少,肌肉细嫩,与成人相比,收缩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儿童的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灵活性和柔韧性较成人好,牢固性却相对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较易脱位。”李庆雯说。
李庆雯表示,儿童身体不同位置的肌肉,其发育程度也不一样。在进行蹦床、跑酷这种对于翻腾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时,需要用到身体多部位的肌肉,如果肌肉力量跟不上,很容易造成膝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稍加不慎,还会造成骨折,因此不适合儿童参加。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适合的运动强度、内容等也有所不同。”李庆雯介绍,比如,儿童不宜过早进行高强度力量性训练,否则容易造成骺软骨损伤。
抓住敏感期让锻炼事半功倍
“作为家长首先应鼓励孩子多运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李庆雯指出,同时家长们也要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敏感期的,其又被称为关键期。”李庆雯表示,每种运动素质的发展几乎都有一个较快的时期,抓住某种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势利导地进行训练,就能更快发展这种素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孩子幼儿前期(1到3岁)和幼儿期(3到6岁)早期阶段应该注重身体全面性锻炼,因此比较适合参加体能锻炼。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时不我待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