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拉开大幕。

  考场上,考生们奋笔疾书;考场下,不少打算考研的大学生就已经开始思考,来年自己要报考什么专业、什么高校,以及什么学位类型。有不少大学生坦言,“分不清专硕、学硕。”那么,学硕与专硕,为何一个缩招,一个兴起?为何要区分两种学位类型?又当如何选择?

  此消彼长

  就读于山西大学的田甜(化名)一直有一个北大梦。但就在她准备报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时才了解到,2022年,该学院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0名,全部为推荐免试生。没有保研资格的她,只能选择报考了专业硕士。

  近年来,在研究生报考人数稳增和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一些名校部分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减招甚至停招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甚至有媒体用“退场”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今年5月在其官网发布通报,明确自2022年开始,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这并不是孤例:2021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取消学硕招生,复旦大学软件学院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福州大学也都已经停止了心理学学硕以及情报学学硕的招生。此外,压缩学硕的招生名额,或仅接受推荐免试即保研学生就读学硕,也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学硕缩招的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持续稳步扩大。教育部11月15日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20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99.1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6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60.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106.2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录取人数65.7万人,占比61.9%。

  2021年是我国专业学位制度实施30周年。到2020年,我国已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学位已成为主体。”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近日撰文指出,“30年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类别上从1个发展到47个,层次上从硕士发展到博士,规模上从年招几十人到现在年招60多万人,比例上从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到个位数到现在的百分之六十多,培养院校从少量院校到现在基本覆盖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作用上从作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有益补充到现在的同等重要,认识上从不被了解到现在的广受欢迎,模式上从以学习借鉴为主到更具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

  结构优化

  刚刚从新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申航宇,坦言自己当年考研时没有纠结,直接选的专硕,因为专硕偏向工程应用,可以整体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国工匠是我奋斗终生的目标!”

  学硕与专硕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的逐步调整,以更好适应和发挥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硕缩减、专硕兴起不是这几年的事,而是相当长时间国家政策的体现。”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彭湃告诉记者,在2009年开始允许应届生报考专业硕士之前,专硕的占比不足10%;此后专硕招生就开始大幅增加,这个趋势一直很明显。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专硕要占硕士招生的60%左右;去年出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专硕占硕士招生的三分之二,也就是67%左右。

  由此不难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方式。

  “这种调整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密切相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进一步解释,过去,硕士毕业是可以进大学当老师的。但是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职的门槛也水涨船高。比如,2020年我国招收博士生超过10万人,但是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需求量在6万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可能有40%的博士生毕业后进不了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学术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仍然是单纯培养学术部门的人才,显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求学和就业的需求。硕士培养需要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包括企业的研发人才。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读学硕还是读专硕?理性选择研究生学习类别

下一篇:乡村教师如何走好智慧教育“赶考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