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年来,各地各校不断改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显著变化——课堂更大了、讲授队伍更大了、取材范围也更大了。

    一堂堂大思政课,开到了指尖屏上,开到了田间地头,有声有色、有知有味,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1 拓展时空,思政课走进社会大天地

    金秋九月,青藏高原大地流金。正是青稞成熟的季节。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40多名师生来到市南郊甲措雄乡斯马村。这里,有一片他们自己耕种的土地。

    “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株怎样的青稞?”走在田里,益西措姆老师带领同学们清点一株青稞大约可结多少粒果实;藏文泽吉老师介绍起了日喀则种植青稞的历史与文化;格桑玉珍老师引导学生明白每一项成就,都是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取得的。

    伴着阳光下的青稞香,孩子们度过了“金色”的一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西藏”的道理扎扎实实刻在了孩子心中。

    这是以大地为纸、实践为笔、能行走的思政课。它摒弃了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以喜闻乐见、更具亲和力的形式,让艰深理论落到学子身边、心间。

    “传统的思政课堂,有规定的时间、指定的教室、固定的桌椅、既定的教案以及确定的答案,这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思政课,极易陷入空洞说教和机械灌输,具有难以避免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说:“让思政课堂走入社会大天地,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地各校纷纷抓有效载体、关键群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举措:

    一是向新走,利用的是新媒体新技术,抓住的是青年学子“网络原住民”的代际特点。佩戴VR眼镜,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走起”,同学们有何新的发现?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概论”选修课上,一套包含VR眼镜、云资源、全景相机的“思政VR”教学产品构建起“红色场馆我来学、我来讲、我来建”三位一体的VR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向内挖,挖掘的是身边人身边事,激活的是青年学子的亲身体验、感同身受。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开展“百年党史青年说”百校大学生讲党史大赛活动,征集119所高校712件作品,内容涵盖党的革命史、发展史以及新时代党员的先进事迹等,特别是发生在河南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爱国主义运动史、抗日流亡办学史等,用“身边的党史”让学生看到镌刻在中原大地上的党史印记。

    三是向外去,依靠的是协同力量,去往的是能锤炼青年学子意志的社会大天地。上海构建校际联动、区校联动、校社联动、校企联动等四个协同育人机制,全市2000多家社会场馆成为“实践课堂”,还正在推进校外教育的地方立法。2 强壮队伍,思政课有了“引路人”大团队

    要把一门《汽车构造》课上出思政味,该怎么做?

    清华大学车辆运载学院教师刘亚辉、仇斌与季学武的做法是,“抓两线起一格”:“抓两线”,指的是在抓住功能需求、基本原理和结构实现这条逻辑线的基础上,增加结构发明创新的时间线,回溯学科发展历史,培养科学创新思维;“起一格”,即紧密结合我国汽车行业成功的科研案例,特别是个人与团队在清华大学做出的科研成果,凝练清华之格,树立技术兴业强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们实践效果显示,这样将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究,也能在能力、科学思维和价值观方面给学生们以更大的启迪。”刘亚辉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研学游走俏,服务标准要跟上

下一篇:办好职业教育须扭转“层次教育”思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