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深阅读·种业振兴在行动)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叮嘱“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各方合力,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现代种业不断发展,让更多良种走向沃野。

    摸清家底,保护利用

  今年是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收官之年。2021年至2023年,为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近3年时间,为寻找优质的农家种,我们跑了8000多公里,走遍全市20多个乡镇。”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分子育种实验室主任王帮太说。目前鹤壁市在河南省率先全面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目标,共收集各类种质资源121份。

  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了3批共18个省(区、市)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下一步,还将开展其余1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查验收,确保全面完成资源收集任务。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达到53万余份,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超过一半被分发共享利用过。据统计,近年来,国家级库(圃)每年分发资源都在10万份次以上,服务各类育种创新主体超过1500个,为支撑我国科研育种、重大种业成果产出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走进黑龙江北大荒垦丰种业研发大楼地下一层,冷气扑面,厚重的保温门背后,是库存容量达40万份的种质资源库。“它是一座农作物新品种研发选育的‘基因宝库’。长期库的温度在零下18摄氏度,50年后种子将仍然保持最初的特性。”公司种质资源部负责人成华玉说。

  10多名科研人员正在显微镜下对种质资源“分级”鉴定,从特征特性、抗病虫能力等方面进行层层筛选:刚入库的进行短期保存,有闪光点的则进入中期库,品质优良的资源进入长期库,保存年限在30年至50年。

  穿梭在恒温恒湿的智能货架间,成华玉拿下一袋种子,用手持终端轻轻一扫电子标签,组合性状预测、田间性状采集等种质资源信息跃然屏幕之上。“每份资源都有自己的‘族谱’‘身份证’和‘体检报告’。”成华玉说。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种质资源共享保护利用:发布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做到公开透明;组织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查清资源特征特性;加大优异资源展示力度,向社会公众推介好资源。

    科技助力,南繁扎根

  搭乘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后,水稻品种“绥粳18”又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发芽分蘖,不久之后,它将重返它的诞生地——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间。

  “太空育种能够更快创制与精准应用优质育种材料,而南繁能实现一年3代到4代的育种加代,这些都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任刘昭军介绍,如今,原本要6到8年的育种周期几乎减半。

  近年来,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下,一批批“希望的种子”乘着“神舟”飞船升空、跟着“嫦娥”航天器绕月,实现批量化航天育种。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实验室,履带嗡嗡转动,传输系统将一排排种子送进分析平台,在每粒种子上有18万多处分子标记,能快速精准选出优异性状的种子。“种子的适口性等性状,不再需要将其种出来之后再眼观、手摸、嘴尝,而是在实验室里就能预判。”刘昭军说。

  一粒好种子,从南繁试验田里走出来,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说起玉米育种,鹤壁农科院科研人员会说起一个熟悉的名字——程相文。

  60年南繁北育,程相文培育出的玉米代表性品种“浚单20”,带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在海南的8亩试验田已发展为140亩标准化玉米育种基地,87岁的程相文常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外资为中国经济投下“信心票

下一篇:今年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新数据 新看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