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课程评价对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因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缺失,无法对劳动课程实施进行有效评价的现象,课程标准明确了劳动课程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三个基本原则,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课程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安排的反馈、诊断与促进功能,整体、系统地进行评价。

  为此,要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将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贯穿于劳动课程实施始终,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目标、内容和劳动素养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表现出的劳动素养水平。例如,针对具体的劳动学习与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可以用劳动清单、生产劳动可以用劳动任务单、服务性劳动可以用劳动档案袋为主要评价工具进行评价。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劳动课评价内容。例如,1~2年级侧重评价学生劳动意识的建立、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3~6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7~9年级侧重评价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等。要重视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又要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促进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

  5.课程实施保障要“实”

  落实劳动课程目标,推进劳动课程内容实施,确保劳动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还需要有坚实的系统保障。特别是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劳动时间与空间的拓展,需要进行全面部署,注重各方面的统筹、协同与衔接。比如在劳动空间的衔接上,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合作格局,推进“家校社”劳动协同育人,以促进全社会劳动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学校应按照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及实施需要,建设必要的劳动实践室,这是学校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行动”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需要特别加强劳动课程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助力和保障劳动课程实施。

  此外,还需要在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上下“实”功夫。要以安全、适度为原则,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和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详细、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劳动过程中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劳动安全知识的学习,建立劳动风险意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场所设施的安全性判断、劳动实践中的安全操作、劳动实施全程的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要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确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落地落实落细,必须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管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效果评价、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实”功夫,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课程标准引领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