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希望就业“一步到位”的大学生在增加

  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多存有“一步到位”的观念,在初次就业择业时,要求就业地点、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均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甚至把就业目标锁定为一次性考入具有高稳定性的编制内单位。在“一步到位”的执念下,有的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或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符的单位工作;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并不着急找实习找工作,而是先回家或在学校附近租房,仅从事兼职或靠父母接济,花1到2年甚至更长时间专门复习备考;甚至有的毕业生长期找不到自认为理想的工作而备受打击,索性回家啃老,不愿意再提就业的事。

  笔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从性别分布上看,持“一步到位”就业想法的女大学生占比更大;从地域分布上看,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等中东部地区生源的大学生较为突出;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虽然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毕业生迟迟不就业,但也有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纷纷加入不能“一步到位”就不就业的大军中。

  大学生有就业“一步到位”的想法,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父辈中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就是这样的。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对大学生采取“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所有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就业,并享有干部身份。那时的毕业生服从国家需要和学校分配,一般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直到退休。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这就是“一步到位”就业。然而几十年来,我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多次调整,同时,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形下,“一步到位”还成为许多大学生心中的理想就业样态,其中的原因,实在值得深究。

  大学生为什么执迷于就业“一步到位”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然执迷于“一步到位”呢?

  第一,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红利,让部分大学生非常重视初次就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在各级各类招聘考试中,相当比例的岗位只招聘应届毕业生,以保障工作技能和经验较欠缺的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权益。大多数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只能享受一次应届毕业生的政策红利。按常规理解,“应届毕业生”的政策红利仅限毕业当年享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以毕业当年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或就业合同为准,一旦签过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就视为已就业,不再是应届生;有的以是否缴纳社保为准;有的以报到证信息为准。这就意味着,毕业生可以通过不签订三方或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保等方式,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从而获得在应届毕业生这一小范围内竞争理想工作的机会。

  第二,看似低廉的成本,让部分毕业生追寻“一步到位”就业具有了现实的可行性。与在职人士相比,暂不就业的毕业生拥有充裕的时间,他们没有复杂的职场关系和烦琐的工作事务需要处理,没有家庭与职场需要平衡,可以心无旁骛复习备考。他们的物质需求较少,吃饭、住宿是最大的开销,一般有家里帮忙兜底,偶尔做些兼职来赚点生活费就可以度日。他们保持着与大学期间相似的生活方式,一心学习备考,无须切换状态与角色,心力消耗较小。他们认为,与获得长期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这一结果相比,之前待业备考中的时间投入、物质消耗和心力付出,都不值一提。

  第三,不当的观念是促使部分毕业生执着追寻“一步到位”就业的内在驱动。许多大学生想当然认为进入编制内岗位后,人生就一片坦途,工作既稳定又轻松,钱多事少离家近,何不乐哉?有的大学生过于理想化,认为人一辈子做一份工作就足够了,认为就业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否则宁可不就业。有的大学生深受父母辈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认为父母家人觉得体制内工作稳定有保障,说出去比较有面子,自己只能妥协。有的大学生深受传统家庭文化的囿限,比如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在婚后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抚育孩子等职责,认为就业“一步到位”后会有稳定的工作,从而有利于女性婚后对家庭的照顾。

  树立以平实之心一步步就业的观念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专家解读新修订的体育法

下一篇:疫情期间,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了新样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