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我有一位动手能力极强的爷爷,年轻时,他是位木匠,做工精细。于是,每周,当我带着劳动课的任务回家,爷爷都会陪我一起完成。那时我的参与度可能只有两三成,但每次,当我和爷爷一起耗费两三天完成一件精致的作品或者一场神奇的实验,我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我对万千世界的认知和动手能力的养成,都根植于这个过程。爷爷带我完成的作品,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本,展示给各班同学。得到表扬的我,也从中不断建立起信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除了劳动课,校园内还有不少让我们参与的劳动体验。每学期开学前几天,全班同学都带着水桶、抹布、刷子、报纸等工具,到学校参与大扫除。从教室到走廊,从黑板到窗户,每人认领“一亩三分地”,用一上午的辛勤劳动换来整洁的校园环境。到了冬天,一下雪,大家又会响应号召,从家里拿上铁铲、簸箕,加入扫雪大军。

  劳动是辛苦的,但现在回想起来,它们拼凑起独一无二的记忆。在我看来,无论是校园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学生都需要有劳动课的体验。

  在校园内,劳动体验可以打破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传统思维,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也有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另一条赛道上,成为团队中的佼佼者,从而树立起自信。当这种自信建立起来,会推动他成为越来越优秀的人。

  在家庭中,除了盯着孩子写作业,亲子之间也可以多一种愉快的互动方式。就像当年,爷爷也会看着我练字、背诵,但在课业之外,他还带我一起体验劳动的快乐。如今,即便他不在了,那段美好的回忆依旧是我们之间情感的维系。(记者 刘俏言 张蓉)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政策“加力”,让就业“饭碗”端得更稳

下一篇:对话“弃北大读技校”当事人:职业教育如何“破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