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原标题: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 怎样才能让学校、企业“动真格”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能够阶段性地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这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联合培养生态下,研究生也很快具有了推进项目的实战能力。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经常会讲一个故事,他管它叫“王民之问”。

  王民是江苏徐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在工程机械行业,徐工集团排名全球前三。王民曾问刘庆: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为什么不愿意来一线企业工作,而是扎堆去学校?原来,王民曾被邀请去一所地方院校讲座,这所高校里有近千名博士。当时,徐工集团的博士才不到40个。

  刘庆想,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些大学的工科专业,并没有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当成主要任务。学生不想也无法胜任一线的工作。

  现在,刘庆所在的长三角国创中心正在探索一条解决之道。他们推进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与高校院所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我们希望能给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一些变化。”刘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为高校和企业搭起一座桥梁

  长三角国创中心由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合作共建,依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等实体机构,按照“一个团队、一套机制、一体化管理”方式运行。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助理、江苏省产研院副院长郜军向记者回忆道,之前江苏产研院新建了一批专业的研究院所,研究院所需要和国内大学及科研机构加强联系、交流合作。后来,企业也提出了他们的需求——希望高校帮助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人才需求。面对这种现状,长三角国创中心想要为高校和企业搭建起一座“桥梁”。

  “为产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和技术服务本身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郜军说,他们把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持续推进。

  2019年,江苏产研院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启动了与国内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工作。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国创中心已与国内61家知名高校开启全面合作,长三角国创中心体系内89家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创中心与高校院所开展了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近3年共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3000余名。

  以江苏产研院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凝练而成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任务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

  校企联合培养不止是要满足长三角国创中心的发展需要,刘庆告诉记者,这也是对高校的一种“赋能”。研究生招生名额逐年增长,但高校未必有足够多的设施、课题可以提供;而且高校教师大多在毕业时直接留在校园,鲜有实际产业工作经历,很难知道产业界的实际问题。

  刘庆曾是高校的副校长,他了解高校的这一短板。校内校外“双导师”、理论实践“双平台”,或许可以为新工科研究生培养踏出一条新路。

  把产业真需求凝练为研究课题

  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力电器)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微电机行业龙头企业。2020年,该企业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成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成为长三角国创中心体系内的联创企业。近2年来,超力电器与吉林大学启动了多项产学研合作计划。该企业的技术研究院院长郭中阳博士,也成为了集萃研究生的产业导师。

  “对企业来说,研究生能够阶段性地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这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联合培养生态下,研究生也很快具有了推进项目的实战能力。”郭中阳说,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生们变得更自信了,对于研发工作规范流程有了更切实的感悟。

  长三角国创中心给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每年提供3万元的奖学金,企业会也提供相应资助,最重要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战研发平台。

  学生不是为企业打工的,他们也带着自己的课题而来。企业为集萃研究生搭建了尖端技术开发实验室。在满足企业工程需求之外,学生可以针对工程问题进行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提升凝练,产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高精尖成果。

  “在公司的这段时间,我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王尹琛是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2021年5月到超力电器开展博士课题研发实践。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体育中考创佳绩,靠实力别靠“神器”

下一篇: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