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各领域人才群体回信,对他们予以勉励和期望。纸短情长,回信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才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鼓舞他们不断书写爱国奋斗的华彩乐章。

  本刊今起开设“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专栏,重温总书记回信精神,展示各领域人才群体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铿锵足迹。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这样指出。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2021年,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八连增,连续七年实现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把中国人的饭碗继续稳稳端牢。这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人的心血与智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近3年来,全国涉农高校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专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让更多科技成果绽放于乡村振兴的沃野。

  肩负兴农报国使命

  “总书记的回信就是一纸动员令,让涉农高校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吹响号角再出发。”作为致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国涉农高校的代表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这样表示。

  2019年6月28日,中国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会后,参加会议的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100多位书记校长和农林专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代表130万农林师生表达了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的决心。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他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总书记的回信,使各涉农高校师生备受鼓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回信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西部,办好农林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涉农高校师生的根在田野、魂在农村。“我们把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到乡村一线,把创新知识和技术传遍千家万户。”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黎素梅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率团队研发的“冬马铃薯技术”在云南省澜沧县等地广泛推广应用,年推广种植300万亩、产值120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希望的田野”

  数九寒冬,设施大棚里却温暖如春,蔬菜作物欣欣向荣。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率团队研制的日光温室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将冬季蔬菜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极大改善了我国北方居民的“菜篮子”。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光荣使命,更是总书记对师生们的期望和嘱托。“我们第一时间制定方案,切实把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陈启军介绍,学校立足东北地区特色,针对农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生物炭、黑土地保护等“卡脖子”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在我校科研团队帮扶下,‘北镇葡萄’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提升66.67亿元。”陈启军说,“还有‘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盘锦的河蟹’等农业品牌,都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有效助力了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南地区,云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兴农,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教学实践,成就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冬季马铃薯、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上亿亩。

  云南省虽然自然资源禀赋独特,但也面临旱地多水田少等困境,客观上影响了山区人民的口粮安全。“我校稻作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旱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并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黎素梅强调,该项成果可在与云南生态环境类似的广阔山区推广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让职业教育助企出海、与企同行

下一篇:“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是破题之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