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中,两枚魏晋时期的金印非常引人注目。出土于西和县西高山一带的这两枚金印,虽非宏观巨制,但却总能赢得专家学者的青睐,那么,它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呢?
两枚金印,一枚出自三国曹魏时期,通体黄金铸造,重153克。方台体,羊钮,羊呈跪姿,体貌驯顺;圆穿。印面方形,凿刻篆体阴文“魏归义氐侯”。该印是曹魏政权赐予仇池国的印信;另一枚则出自晋代,也是黄金铸造,重94克。方台体,驼钮,驼呈跪姿,体貌驯顺;圆穿。印面方形,凿刻篆体阴文“晋归义羌侯”。
▲魏归义氐侯金印(左图)、晋归义羌侯金印(右图)(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两枚金印都是三行五字布局,不论“魏”还是“晋”字都是独占一行两字位置,疏密得当,整体协调美观。
资料显示,这两枚金印是魏及晋赐予仇池国的印信,是研究氐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为什么这两枚金印来自西和?仇池政权又是如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呢?
近日,我们前往西和仇池山,寻找其中的秘密。
▲遥看仇池山“平田百顷”的地貌(黄兆奎摄)
(一)
仇池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部大桥乡东段西汉水北岸,距离县城50公里。按资料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
站在西汉水边的分路口四望,群山奔涌而来,仇池山——远看像浮在波涛间的一艘巨大的海船,气势非凡;近看危崖百丈,一条公路盘山而上,让人为之胆寒。
▲仇池山上的盘山公路(张平良摄)
从盘山公路俯瞰,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流,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二水汇流而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雄关。山脚下的河流,似一条锦缎缠绕着流过。天很高,云很低,蜿蜒的盘山路与西汉水平行,好似流水的延续,将仇池山一段段地缠绕起来。
▲仇池山下的西汉水迤逦远去(维力兄弟摄)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这样记载仇池山的险峻:仇池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状若覆壶,其高二十余里,隘路若羊肠三十六盘,上有平田百顷,煮土为盐。
早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开西南夷时,在氐族聚居的仇池山骆谷(今仇池山北麓洛峪河北岸灯塔村)设立武都郡,加强对当地的统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州掠郡,自建政权。东汉建安元年,氐族部落酋长杨腾为“部落大帅”,其子杨驹“勇健多谋略”,他率众跋山涉水来到四面绝壁、三面环水的仇池山天堑,仇池山成了他图谋霸业的基石。
杨氏政权真正以国家形态正式出现在政治舞台,是在公元296年。这一年,杨茂搜率部族4000余家,由略阳还居仇池故地,建立了仇池国(前仇池国)。
仇池国骆谷城遗址在今西和县洛峪河东岸的腰庄村,与仇池山对峙。仇池山乃仇池国的大本营,骆谷城是前仇池国治所。北魏《筑骆谷城诏文》对孝文帝诏筑骆谷城有较详细记载。唐代又重筑。骆谷城城垣宏伟,上有残留。城东最高峰耸立的一石堡城,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危崖百丈,望之胆寒的仇池山
后仇池国治历城,历城在今西和县城附近,后迁至骆谷。仇池国灭亡后的100多年,北魏在骆谷城置州、郡、镇。氐人杨氏曾屡次反扑仇池,多在骆谷城被击败。
如今的仇池山上还留有大量瓦片、砖石,还有少量舂火药的石臼。同时还出土了氐羌王侯金印、石锤、镞、弩、斧、剑、钺等兵器。
站在山顶四望:土地平旷,村舍相守;小渠流水淙淙声中,桃花朵朵、麦苗青青……而仇池古国早已在岁月的积尘中被湮没得没留下一点印痕,此时临风怀想,怎能不起思古之幽情?
▲航拍仇池山(张平良摄)
(二)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