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九台”大致呈倒“U”字形对称分布,每个方台大约40米见方,也就是约1600平方米。北部圆台更大,每个台子的占地面积都和故宫太和殿接近,早先应当就像九座小金字塔一样矗立在大原上,应当非常醒目。勘探和调查表明,保存较好的西3台残高还有5-7米,上小下大,是以黄、黑二色土逐层版筑而成,夯土特征与宫殿区完全一致。在台子内侧勘探出近百米的台阶式道路,另一端通向中轴位置的大冲沟,推测大冲沟位置原来可能有中轴大道。勘探还发现在“九台”外面有内、外两重环壕,紧贴每个台子边缘一周的为内环壕,内环壕之外为倒“U”字形的外环壕。通过对西3台西侧的解剖发掘可知,内壕局部宽约20米、深约10米,在沟壁和底部夯筑有2-4米厚的护壁结构,以防流水侵蚀和渗漏。壕沟夯土层内发现的陶片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碳十四测年在距今5000年左右。外环壕尚未发掘,勘探出的宽度有大约20米。

  “九台”及其环壕所围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不但在中北部有宫城,在其他部位也发现多处高等级建筑,加上宫城以南可能存在的中轴大道,通向“九台”的九条台阶式道路等,整个“九台”区基本为封闭式的中轴对称结构。“天圆地方”,圆形的北台或许是祀天的“天坛”,东西两侧的八个方台或许为祭祀八方大地的“地坛”,这种礼制性建筑布局前所未见,和后世也大不相同,彰显出南佐都邑的特殊神圣性。

  “九台”及其环壕的建筑工程量也很惊人。初步估算,内、外壕总长度在5千米以上,总土方量在75万立方米以上,这实际上就是一项不小的水利工程。如果每两个人一天完成1个土方(包括夯筑护壁在内),大概需要5000人工作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筑台时即便使用壕沟中挖出来的土,但夯筑本身费时费力,因此所费工时或许和挖筑壕沟差不多。也就是说,仅“九台”及其环壕就需要数千人工作两年时间,这还不算相关的后勤保障。只有动员数以千计的家庭、数以百计的村落才有可能办得到,彰显出国家力量的存在。

  南佐宫殿开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先河

  南佐核心区中北部的长方形宫城,夯土宫墙围起来的空间接近3700平方米,宫墙之外还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加上“护城河”,整个宫城区占地面积就有上万平方米。南宫墙有平行的两道墙,内墙宫门和主殿F1的中门、中央大火坛在一条中轴线上,门两侧还有夯土墙的门塾(门卫房)类建筑;外墙类似后世的萧墙或影壁,向东错开几米也开有一道门。南墙两道墙之间的空间兼具瓮城功能,增强了宫城的封闭性和防御性。无论是作为影壁还是瓮城,年代也都是最早的。

  长方形的主殿F1位于宫城中央,坐北朝南,建筑面积720多平方米,室内面积约580平方米,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以版筑法夯筑的主墙墙体厚约1.5米、残高约2米,墙外还有散水台、排水沟等。“殿堂”南墙开有三门,其余三面为圆转角附墙。“殿堂”后部有两个直径约1.7米的大型顶梁柱柱洞,这应该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或现存的所有宫殿里面最粗的柱洞了,要知道故宫太和殿的顶梁柱直径才1.06米。“殿堂”前部有一个直径约3.2米的圆盘形地面式大火坛,直径相当于两个人的身长,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前厅南侧无墙,地面有三排柱洞,每个柱洞直径约0.8米。F1的夯土地基在半米以上,其上铺砌土坯,再涂抹草拌泥和石灰,仅白灰面就至少有6层。所有墙的内外壁,火坛,甚至殿外散水台,也都涂抹多层草拌泥和石灰。在宫城内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列多间夯土墙侧室(侧殿),大致对称分布,每间侧室建筑面积数十平方米,不少侧室内有圆盘形地面式火塘。侧室可以通过正门下台阶与大殿F1相通。

  南佐宫城择中而居、主次分明,具有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开后世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先河:“九台”及核心区位于遗址中心,宫城位于“九台”中心,主殿位于宫城中心,大火坛位于主殿中心。主殿坐北朝南,从主殿大堂后部两个顶梁柱中间,向南到主殿中门、宫城南门,构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侧室和壕沟对称分布。再放大视野,“九台”中的北台就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端,东西两侧各有四台互相对称。这是一种将神权和区域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王权为核心的建筑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值得关注的是,南佐的所有墙均为夯筑,几乎所有墙壁、地面都涂抹白灰,这是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夯筑和白灰面装饰建筑技术的实例,加上红砖和大量土坯建材的使用,尤其是超大空间单体建筑的建造,显示南佐都邑的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陇南康县茶马古道,一条千年的商贸通道!

下一篇:这份简册 露了汉代河西百姓过日子的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