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在民族地区,解放军严格遵守西北局所制定的各项条例,身体力行地帮助民众进行生产劳动,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的疑虑和误解很快就消除了。长期存在的民族隔阂打破了,军民关系亲热起来了。”部队从临夏离开时,街头上甚至挤满了各族民众,一些人牵着角上缠着红布的牛羊热情慰问,少数民族群众按照自己的方式,手执亮晶晶的大腹铜壶,不断地招呼解放军喝茶。“广大各族群众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部队腾房子,烧开水,送柴送米,帮助做饭。”
欢迎之外,民众积极帮助解放军筹集、运输粮草,形成了绵延千里的补给线。“第一野战军向甘肃进军以后,后方补给线,随着军事的不断胜利,由西安延伸至兰州以及黄河以西。在此漫长的供应线上,由于解放区人民和部队各单位后勤人员日日夜夜的紧张工作,终于战胜种种困难,保证了前线的供应。”行军期间,除后勤部门以外,“还有来自新、老解放区的十五万民工和数千辆汽车、大车,跟随野战军行动,帮助救护伤员和运送各种作战物资。”张宗逊回忆:“陇东老解放区人民,曾以四十万斤盐,一万斤油,三千只猪羊,支援部队西进。”陕西三原、大荔、咸阳、渭南等地的人民,主动支援4600辆大车,日夜为前线运送弹药、粮食。张达志记述了民众积极支前的热闹景象:“西兰公路上,塞满了支前的民工队和后勤部队,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真是车水马龙,欢声载道。”支前虽然充满艰辛,但是民众心怀着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热情高涨。老百姓不仅筹集粮草,还积极向前线运输粮草。
在陇右工委的领导下,陇右各县都成立了兵站,全力以赴给大军供应面粉。陇西动员200多个小磨户,30多座水磨突击加工面粉,日夜加工5万斤左右。8月中旬,王震司令员听取了万良才等人汇报并视察了兵站,表扬陇西县兵站是“解放大军的好后勤”。定西县除每天保证大军食宿外,还组织了近千人的庞大力量,保证把粮食每天运输到榆中甘草店粮站。通渭县负责同志聆听了彭德怀的指示后,用12天时间培训了百余名青年学生,分赴8个区协助征借粮草工作。“定西、通渭、陇西、临洮等县共支援粮食357.7万斤。”
在皋榆工委的领导下,临洮、洮沙、靖远、榆中、会宁等县群众也积极支前。兰州战役期间,洮沙共支援粮食3450石(每石1450斤)、柴草189000斤,支前民众2193人,实际工日1万余个,骡马2200多头,还发动群众赶做军鞋3678双。皋榆工委协军团设立6个支前站,每个支前站都有共产党员或进步青年负责,公开挂出牌子,具体负责本村的粮草筹集。部队需要的各种物品,支前站都及时设法解决。当时正值夏收季节,农民家里的粮食尚未打碾,粮食筹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负责筹集粮食工作的同志一方面动员群众抓紧打碾,边碾边送交部队;一方面动员存有旧粮的农户把粮食拿出来支援前线。榆中县青城镇也成立支前委员会,在解放兰州和以后解放军北渡黄河时,供应了相当数量的粮草,提供了三四只木船和百余只羊皮筏子。
配合战斗任务的执行
侦察敌情并给解放军带路。进军兰州时,不少民众主动要求给部队带路,积极热情地支援军队作战。在进攻三关口时,当地一位老人带领解放军侦察敌人工事。解放军“顺着老人的手指望去,敌人的阵地工事尽收眼底。就连敌人暗堡的位置,哪个暗堡住有多少兵力,老人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行军至华家岭时,部队正值断炊之际,“一位包着羊肚头巾的妇女跑上了山,当她了解到部队缺吃少炊时,扭头跑下山去,先到自己家里拿出藏下来的一点炒面,让战士们充饥,然后给部队引路,打开了一个地主的粮仓、水窖供应了部队。”在进攻兰州城时,第三军七师师长张开基与参谋长等几人化装成当地老乡,趁着雨夜天黑沿黄河边的小路摸到了原兰州市国民党中央医院附近,进入一百姓家中,了解到敌人布防与城市道路的一些情况,对选择进城路线,提供了很大帮助。兰州战役前夕,在皋榆工委的指示下,家住兰州后五泉的王受天“以放羊、种地为名,多次到狗娃山、沈家岭一带,侦察敌人的工事及兵力分布情况”。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