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从1943年冬到1944年春,抗大七分校开始了大练兵活动。在豹子川新建成的大操场上,一队队身穿灰色军服的年轻士兵正在进行射击训练。校长彭绍辉亲自到训练场,独臂举枪进行示范,讲解瞄准的要领,使学员深受启发。军事体育训练主要是练单杠、双杠、木马,这是最适合年轻士兵的训练项目,尤其是单杠和木马成了天天练的科目,既增强了学员的体质,又锻炼了他们的胆识,为以后单兵到班战术训练中的爬高、跳越障碍打下了基础。
刻苦学习。抗大七分校的第三宝是笔杆子。学习的课程有政治课、军事课和文化课。政治课和军事课主要以《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员修养》等内容为主。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俄语等。
为保证学员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抗大七分校专门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单位调来了10多名教员。老师们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员特点、当地实际情况、革命工作需要,把学员分成初中队、高小队、初小队,因材施教。
开展文艺活动。在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学校还组织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校文工队和各大队经常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他们用床单作道具,脸盆当乐器,创作并演出了《豹子川大合唱》《难民区》《解放宁条梁》等歌舞和剧目,吸引周边数十里的老百姓前来观看。
女生队的队员不仅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学习上踏实认真,在劳动间隙还自编自演反映女生队战斗生活的文艺节目。女生一队编排的“踩高跷”、二队编排的“柳沟风光”等是当时轰动全校的好节目,都曾到校部驻地参加过汇报演出。女生二队还成立了俱乐部,开展竞选俱乐部主任活动等,大大丰富了队内文化生活。
文艺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员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有的学员还在这里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朱德之子朱又来于1943年被派往抗大七分校工作,和抗大七分校的学员赵力平相遇,两人喜结良缘。
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七分校的师生分批离校,奔赴前线参加解放战争。1945年9月,抗大七分校第三大队首先重返晋冀鲁豫前线。10月下旬,校部和第一大队在彭绍辉带领下奔赴晋绥边区,第二大队数百名学员返回延安,分配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工作。11月24日,按照中央军委通知,抗大七分校办学结束,第一大队学员全部结业,其中一部分学员分配到吕梁军区,一部分学员赴东北北满。
1946年4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决定,以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队为基础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步兵学校。4月26日,第二大队其余人员在东华池校部举行了结业典礼。不久,留校待命人员转入校址设在延安附近的安塞县砖窑湾步兵学校继续学习。至此,在陇东历经三年的抗大七分校圆满完成了党交给的神圣使命,所有学员全部离开这座革命熔炉,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抗大七分校在陇东办学三年多的时间里,为我党培养了5000多名党政军优秀干部和通信、机要、测绘、文艺、医务等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
抗大七分校在陇东的三年,是战斗的三年、自力更生的三年、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三年,也是陇东革命斗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三年。虽然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但学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学员和群众之间情同手足,同甘共苦,陇东一部分有志青年深受感染,积极加入抗大七分校的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抗大七分校的学员又投身军事、经济、文化、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独臂将军”彭绍辉,毛泽东称赞他是红军部队培养出的独特人才。抗大七分校结束后他立即奔赴全国解放战争前线,先后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1948年7月起,彭绍辉任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7军军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彭绍辉历任西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彭绍辉被授予上将军衔。1957年,他协助叶剑英元帅组建军事科学院,并亲自组织编辑4个野战军的《战术资料汇集》,编制人民解放军第一批战斗条令和共同条令,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及军事科学研究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文化掠影】敦煌壁画中的“虎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