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原标题:【重磅】开启五千年前的尘封历史——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新进展  

  2021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公布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从初步调查和发掘情况看,南佐仰韶文化晚期环壕聚落遗址总面积大约600万平方米(包括后来侵蚀形成的冲沟等),仅“九台”围绕的核心区就有约30万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南佐遗址的新发现,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段尘封5000年的历史记忆再次被唤醒……

  今年恰逢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处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的南佐遗址,终于迎来了新的契机和展望,它将会重现一段什么样的黄土高原史前文明先声,让人拭目以待。  

  6次考古发掘 

  揭开“冰山一角”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的南佐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

  当时,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文物普查线索,对南佐发现的一处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证明这是一处较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800米,东西宽约300米,文化层厚约1.5米。

  由此,距今约5000年前的南佐人的生活遗迹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1962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文物专家,对遗址进行详细调查,正式确定南佐为一处规模很大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并命名为“南佐疙瘩渠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简称“南佐疙瘩渠遗址”,196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启五千年前的尘封历史——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新进展

  南佐疙瘩渠遗址。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刘萍凝摄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员对“南佐疙瘩渠遗址”进行了两轮考古发掘,但未公布考古发掘报告,现有的公开资料仅限于《中国考古学年鉴》上发表的几份简报。

  1984年,由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考古员阎渭清带队,对“南佐疙瘩渠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在16号灰坑发现一个人形雕塑,后被定为一级文物。由此拉开了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

开启五千年前的尘封历史——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新进展

  1984年出土的人形雕塑。(资料图片)

  据庆阳市西峰区文旅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的两轮考古发掘活动主要集中在1984—1986年和1994—1996年两个时间段。期间,至少进行过 6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活动。

  1985年的考古发掘,由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赵建龙带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李仰松带学生参加。这次发掘对于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房屋建筑、文化待征以及它与“常山下层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98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改名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一年,阎渭清带队,对“南佐疙瘩渠遗址”进行第一轮的第三次发掘。赵雪野也参加了这次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面积夯土、夯土墙,夯层厚约10-15厘米,夯窝清晰,系排木夯打,并发现一座大型白灰面房基,面积达120平方米以上。这是首次在陇东地区发现仰韶文化晚期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

  这次考古发掘还清理了1984年发现的城墙样的夯土层25米,但这段夯土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第二轮考古发掘,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活动。针对前几次发掘遗留问题,赵雪野和考古人员顺藤摸瓜,继续对1984年发现的夯土墙进行清理,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大事件!甘肃南佐遗址、圪垯川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下一篇:甘肃清水:丁公凿池守城去思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