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精彩纷呈、深入人心。可惜这只是“演义”,史书上并没有诸葛亮设此妙计的记载,利用空城计退敌的另有其人。

  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使用空城计的人是春秋时期郑国大臣叔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66年,楚国令尹公子元为取悦寡嫂文夫人,率兵攻打郑国。郑国都城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御。叔詹急中生智,让部下放下吊桥,大开城门,城内店铺照常营业,百姓往来如常。楚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起疑,斟酌再三,最后还是撤退了。

  三国时期,大将赵云和文聘都用过空城计。《三国志》记载:“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赵云不但设下了空城计,而且还创造出“偃旗息鼓”这个成语。《魏略》载,文聘在石阳被孙权所围时,急中生智,将城门大敞,他自己大摇大摆地回家睡觉。孙权在城外犹豫良久,最终还是没敢进城,引军退去。

  南北朝时期,北齐祖廷任徐州刺史,正逢南朝的陈国军队入侵,祖廷下令不关城门,守城士兵全部走下城墙,静坐在街巷里。南朝军队进入城内后感到非常疑惑。这时,祖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于是,“贼大惊,顿时走散”。

  南朝刘宋时期,北魏纠集重兵攻打济南,城中只有数百老弱兵丁。济南太守萧承之急中生智,让部属“偃兵,开城门”。北魏军队见状一头雾水,“疑有伏兵,遂引去”。

  公元543年,东魏发兵攻打西魏的弘农,守城大将王恩政见城中将士微寡,无力应战,便让兵士们“开城门,解衣而卧”。几天后,东魏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中情景,吃了一惊,“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

  唐朝也有多位将领使用过空城计。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弟弟李元轨任定州刺史时,恰逢突厥兵犯定州,李元轨“令开城门,偃旗帜”。突厥兵观察多时,总是觉得这里面有“猫腻”,始终不敢进城,最后趁夜溜走了。唐高宗麟德年间,党项发兵3万多人攻打兰州。“城内兵既少,众大惧,不知所为”。兰州刺史崔知温大胆涉险,让人打开城门,放敌军进城。“贼恐有伏,不敢进”。不久,大将权善才带领援兵赶来,内外夹攻,“大破党项之众”。开元年间,吐蕃人进攻瓜州。瓜州新任刺史张守珪率领民众修复城墙。结果城墙尚未修好,吐蕃大军就到了。情急之下,张守珪“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吐蕃大军被眼前的情景弄蒙了,怀疑城内设有伏兵,不敢进攻。正当吐蕃人退兵之时,张守珪突然领兵杀出,大败吐蕃军队。

  宋代先后有两位将领用过空城计。北宋真宗年间,流寇攻击延州。知州马知节见城内兵力空虚,便趁庆贺元宵佳节之机,让城中百姓“张灯启关,累夕宴乐”。这一番“泰然自若”的操作,果然镇住了流寇,于是,“寇不测,即引去”,延州毫发无损。南宋绍兴年间,金兵侵犯中原,围住了顺昌城。由于准备不充分,城中守将刘锜便“令开诸门”,做出一副“请君入瓮”的架势。金兵果然疑惑不前,不久便退兵而去。

  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使用过空城计。《元史》载,公元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攻打乃颜部,对方首领塔不台率大军迎击。忽必烈采纳别将铁哥的建议,坐在床上大大方方地饮酒作乐,“张曲盖,据胡床,铁哥从容进酒”。乃颜部将士疑惑不解,担心对方有伏兵,于是迅速撤退。

  明代戍边将军马芳以勇猛闻名。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发兵攻打马莲堡,城墙多处塌陷。守城将领马芳不但不让人修复,反令军士大开城门,偃旗息鼓。敌军怕中埋伏,在城外整夜吵嚷,却不敢进城。而马芳本人却在大帐中酣睡,置之不理。次日,敌军撤退时,马芳率军出击,大获全胜。(钱国宏)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

    下一篇: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