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在垓下被重重包围,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带着八百多名麾下壮士趁夜色突围而出,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拱卫士兵。此时,汉军的几千追兵正疾驰而来。项羽命令众人分头走,并约好会合地点,然后挥刀冲向汉军,砍杀出一条血路。当项羽最后来到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乌江浦)渡口,乌江亭长前来接应,为其准备了一艘渡船,眼见追兵渐至,寡不敌众,催促项羽赶紧上船过江,说道:“大王赶快上船吧,江东沃土千里,子民百万,大王回去后可以重振旗鼓,招兵买马,割据一方,徐图再起。现在就这一条船,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但项羽听完亭长的话,静默不语,面对滔滔江水,仰起头叹道:“想当初江东八千余名子弟追随我征战南北,如今却只剩我孤身而返,就算江东父老对我并无怪罪之意,我又有何颜面再见到他们呢?”项羽最终拒绝了亭长的好意,将跟随自己征战五年战马牵了过来赠给亭长,转身挥刀又向汉军杀去,在乌江边与汉军战至力竭,遍体鳞伤,最终拔剑自刎身亡,年仅三十一岁。这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典故的由来。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慨后来作为成语流传至今,被用于指自我惭愧无脸再见乡亲。由此国人现在经常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成语告诫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应该在外发愤图强打拼,否则混得灰头土脸就可能无颜见父老乡亲。按照这种解释,项羽之所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因为自己的失败没有脸面再见故人。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如是言:“程宰兄弟两人是做折了本钱,怕归来受人笑话,羞惭惨沮,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不思量还乡去了。”这种解释其来有自,经过代复一代的传承已经根深蒂固,成为通说,乃至不刊之论。是耶非耶,殊值深思。
历史复盘:项羽的大起大落
这一幕历史剧情还必须从头说起。
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不久,隐居江苏的项梁就带着其侄子项羽在会稽起兵。项梁是曾为抵御秦国而力战至死的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心存复国念想的楚人对这位名将颇为尊敬。在诸侯蜂起时,范增就曾向项梁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心所望。因此项梁在吴中一带甚有威望自不足怪。项羽身材壮硕,膂力过人,早年间曾经发下豪言:“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就曾胆大包天地宣称“彼可取而代也”,磊磊有英雄气。正是项羽具有领袖欲望,力能扛鼎,素为当地年轻人所敬服,很多青年子弟都惮而服之,听从驱遣。在项梁叔侄二人起兵伊始,吴中百姓纷纷响应,平时与项羽来往的年轻人在其号召之下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形成“江东八千子弟兵”。这是西楚义军的精锐主力部队。项羽正是以这“八千子弟兵”为班底南征北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巨鹿之战中,他引兵渡河,破釜沉舟,九战连捷,大破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勇冠三军,逐渐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被尊为“诸侯上将军”。
秦亡后,割据一方的诸侯多达数十人,相与并争,其中实力最强的即是身处汉中地区的汉王刘邦。在秦亡后不到三个月,刘邦就带领部队从关中开拔,在中原一带与项羽屡次交锋。双方在此期间互有胜负,战争进入胶着之态,最终两军在广武山附近僵持不下,以在鸿沟河协议签订宣告妥协告终。盟约达成后,项羽率军转回彭城准备休整,刘邦原本也打算班师咸阳,却被张良所阻。张良为刘邦借筹谋划方略,主张与项羽议和本为缓兵之计,不能就此善罢甘休,应该立刻将韩信、彭越等人悉数召回合力围攻项羽以图霸业之基。刘邦一面让张良去向韩信等人传令集结,一面自己返辔引兵追击项羽,在河南淮宁附近再度与项羽构兵鏖战。鉴于刘邦背信弃义,项羽毫不示弱地率军就地展开反击。起初,刘邦在项羽的强攻之下节节败退,并在成皋遭到项羽围困而兵势岌岌可危。在危难之际,刘邦向韩信等人许以封侯拜相之诺,以期各路诸侯能够全力以赴出兵相救。韩信等人被这种许诺所引诱纷纷率军前来与刘邦会师夹击项羽,恰值远在咸阳的萧何派人运来大量粮草,汉军顿时声势大振,兵盛粮足。而此时项羽却被燕王臧荼截断粮道,形势发生逆转。项羽认为,汉军虽说人多势众,却只有驻扎垓下的韩信所部堪称真正的威胁所在,只要集中力量将其一举击败,其他各路诸侯必然不战自退。项羽率军直奔垓下,本以为是破局之良策,不料正中深谙兵法谋略的韩信诱敌深入之计。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从《红楼梦》看清代处理突发事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