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比如韦团儿,只是武则天宠信的一名婢女,可她竟能“矫制按问上”,杀了李旦(唐睿宗,武则天的四儿子)的两名宠妃,尸体埋在宫中,无人知晓,李旦竟吓得不敢问武则天。到后来,韦团儿想害李旦,经人告发,武则天醒悟,将韦团儿处死。上官婉儿也曾“忤旨当诛”(应是大案),武则天惜才,以黥面代。

  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的感情复杂。

  一方面,对武则天有感激之情。武则天私通张昌宗、张易之,不避上官婉儿,甚至让她负责审核面首资格、背景,可见信任。据《旧唐书》,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故“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有此投名状,上官婉儿被李氏一脉衔恨。

  另一方面,上官婉儿可能最终背叛了武则天。在废黜武则天的“神龙革命”中,上官婉儿可能发挥了作用,所以唐中宗一登基,便命上官婉儿专掌制命,拜为昭容,且封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这涉及一个大问题,唐中宗李哲是唐高宗第七子,上官婉儿本是唐高宗的妃子(婕妤),怎能又当自己的妃子(昭容)?唐朝社会较开放,可唐高宗娶武则天,长期挨骂,如无重大贡献,唐中宗不会做如此牺牲。

  上官婉儿手握大权的时间很短,无非是唐中宗登基后的1年多。

  成了文坛风向标

  上官婉儿当政期间,最大贡献是扩大修文馆规模,设大学士四员、直学士八员、学士十二员。武平一说:“至若幽求英俊,郁兴词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上官婉儿生前被推为文坛领袖,未必是创作水平更高,而是权力作用于文学的产物。唐代皇家设宴,须即席赋诗,多是空洞无物、重复无聊的“颂圣”之作。越靠近皇帝,越知皇帝喜欢什么。上官婉儿精于迎合,比如: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暗含女皇掌权,胜于男皇之意。这种话题,普通官员不敢触碰。上官婉儿是武则天近臣,她的作品成了风向标,吹什么,怎么吹,分寸如何,都要从中揣摩。即令揣摩通透,仿作也难胜原创,遂成众人皆哑,独奉上官婉儿之局。

  中宗复位后,多头竞逐,局面微妙,所以“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

  上官婉儿存世诗歌仅32首,佳作似不多。但从文学史看,初唐诗风草创痕迹重,缺乏士大夫气质,上官婉儿在保留传统品格上有突出贡献,不必与李杜诗篇相衡。

  至于武平一指责:“(上官婉儿)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实在是当时朝局太复杂,上官婉儿也无可奈何。身处乱局,难免“朋党”之讥。

  唐中宗上位前,在地方任职14年,朝中无党羽,只能依靠曾共患难的韦皇后,而韦皇后拉拢上官婉儿,因修文馆多才俊,可为奥援,且与上官婉儿交好的李峤、张说、崔湜等人皆有政治才能。

  试图远离政局

  上官婉儿墓志中,竟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揭出她和韦皇后之间的矛盾,与史书所述迥异。在正史中,称上官婉儿是韦皇后私党,墓志则写:“昭容(上官婉儿)泣血极谏(唐中宗),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指韦皇后)。”

  上官婉儿长期侍奉武则天,深知其能,认为韦皇后必不能成事,所以连下四招:

  其一,揭发韦皇后,可唐中宗不信。

  其二,“请求辞位,隐身而退”,唐中宗不许。

  其三,请求削发为尼,唐中宗命人夺走她的刀。

  其四,“饮鸩求死”,亦不能成。

  最后,上官婉儿借口母亲郑氏病死,想退居守制,唐中宗仍不允,只同意降昭容为婕妤。不久,李隆基发动政变,据《资治通鉴》:“及隆基入宫,昭容(上官婉儿)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其实,此时上官婉儿已是婕妤,不再是昭容。上官婉儿墓志的上盖中,写为“故昭容”,是以逝者曾任最高官职相称,在下底中,只称婕妤,是以去世时官职相称。可见,上官婉儿试图远离政局,不愿再被重用。所以,她才敢“执烛帅宫人”,迎接李隆基叛军。

  上官婉儿墓中有壁画,但未设地仗,即用泥加稻草先铺底,涂上白垩,再绘画,而是直接在墙表面涂白垩绘画,结果全部脱落。李隆基政变发生于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十日,墓志记下葬时间为八月二十四日,相差两个月,确实工期太紧。

  上官婉儿为何被厚葬?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说说宋代“头发丝”之谏

下一篇:古代放休假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