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是开始,“秋”字由禾与火组成,以“禾”为本,以“火”为辅。禾者,庄稼也。火者,干燥也。庄稼从绿到黄,由花而果,逐渐成熟、干燥的自然过程,就是秋,立秋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因此,《历书》中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节令物候
唐杜甫《立秋》诗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清晨室外植物上可见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我国的诗人很早就着迷于玲珑透莹的露了, 温庭筠有诗句“露珠犹缀野花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凄美的白露,《诗经》时代就让诗人们咏叹不已。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称为寒螀。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天地‧气候集解》云:“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又云,“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寒蝉感应节气而鸣,它一叫,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立秋时节到了。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民间习俗
在古代,立秋也称七月节。《礼祀·月令》记载,周天子在立秋日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白帝、蓐收的仪式。《临安岁时记》记载,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树叶,以应时序。南宋人吴自牧撰《梦粱錄》“七月立秋”一条,可以看到官吏通报“秋来”场景,立秋一到,都城临安(杭州)宫中和民间一片应时序过活儿的热络景象: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穿礼服而执朝笏的太史官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清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另有记载,说梧桐这种植物是雌雄异株,雄为“梧”,雌为“桐”。梧桐之树相依相偕,生死与共。因为梧桐树在秋天最先落叶,所以宋代朝廷在立秋这一天,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皇宫殿内培养,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会高声向皇帝奏报:“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宣告秋天来到了。立秋日,很多人家会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字样贴于墙壁上,以为预防疾病;妇女们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在儿童衣服的背后,用以驱除病灾。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农事农谚
立秋忙打靛。靛,即蓼蓝,一年生草本,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清热类的中草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称“靛蓝”,它是由一种叫做蓼蓝或者木蓝的植物叶子,经水泡和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过去东北乡间村落挖有靛池,立秋打靛,投入靛池,使其发酵,以为染料。人们将织出的白布放进靛蓝中浸泡,就可染出浅蓝、藏蓝等颜色的布料。打靛,就是从事收割蓼蓝、木蓝,加以浸泡,最后提取出靛蓝染料的整个生产活动,故有“立秋忙打靛”之说。在长春市南关区新立湖镇后印子屯犹存当年老靛池遗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大暑隆,万物茂育怀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