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近日,古装剧《梦华录》的热播,让观众的目光再次回到了宋朝。剧情过半之时,有赞有弹,然而从开头便穿起故事线索的皇后却仍未出现。根据剧情推测,皇后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宋真宗的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因姓名不详,民间传说她叫刘娥。

  很长一段时间,提起刘娥,人们只知她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却不知史家对其颇有赞誉,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也多采用正史记述,试图还原刘娥的真实形象。而“狸猫换太子”这一“大宋奇案”,又是如何传播、流行开来的呢?

  一 传说与小说

  “狸猫换太子”传说的流行,主要来源于一部小说,即成书于清末的《三侠五义》。这部小说被视作中国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以及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更是后世评书曲艺的重要资源。小说开篇第一回“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救皇娘”,讲的就是这“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传说宋真宗时,宫中刘妃与李妃皆有身孕。刘妃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设计,趁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勒死太子,宫女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转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宋真宗以为李妃竟产下剥皮狸猫“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产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不久,刘后之子病夭,宋真宗再无子嗣,遂将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李妃之子)收为继子,并立为太子。宋真宗死后,李妃之子继位,即宋仁宗。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完全是民间艺人虚构的。它最初还不是写入《三侠五义》小说里的一个章节,只是说书艺人的口头故事,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口相传的传说。它的具体情节设计,最早出现在清代小说《万花楼演义》。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的说书艺人石玉昆以明代公案小说《龙图公案》为蓝本说书,沿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情节设定,形成了说唱本《龙图耳录》。至清末光绪五年(1879年),又加以修改润色,定稿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交由北京聚珍堂以活字版印行。

  “传唱”加“小说”的流行模式,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真真做成了一个老少咸宜、耳熟能详的“传说”。

  应当说,“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是最早将“宫斗剧”演绎得登峰造极的顶级制作,至于是否真实可信,是否经得起历史考验,并不是老百姓所关心的。宣扬因果报应与天道循环,才是这类传说的主旨与诉求,也正是它们迎合大众心理而得以大肆流行的根本原因。

  二 改写与改编

  当然,也有不太相信这个传说,确实为之做过一些历史考证的。譬如,著名学者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号曲园,1821-1907年),就认为此书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一回。《三侠五义》初版十年之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据俞氏修订新版的《七侠五义》,由上海广百宋斋印行,也曾流行一时。可这么一改,毕竟还是把这部小说开篇最具传奇色彩的部分给一笔抹煞掉了,变得不那么喜闻乐见,就连一贯以“革命文学”为号召,一贯“破旧立新”的鲁迅先生也不乐意了。

  鲁迅称其“既爱臆造之谈,又不忘考据之习”。言下之意,是讥讽俞老先生既然爱读通俗小说,就应当知晓这类小说里边大多有一些臆造的情节,何必多此一举,还要再为小说来做什么正儿八经的学术考证呢?

  1921年8月21日,鲁迅在致胡适的信中再次提到《三侠五义》的原本与修订版《七侠五义》,明确指出俞氏对原本的修订实乃“多此一举”。

  1923年12月28日,鲁迅还有一通致胡适的信札,在信中陈述了关于重新校点印行古典小说的个人意见,其中再次明确表示,“我以为可重印者尚有数书。一是《三侠五义》,须用原本,而以俞曲园所改首回作附”。鲁迅的意思,是一定要用未经修改、之前流行的“原本”来校点出版。俞老先生的改作,也可以加入,不过只是作为“附录”,随“原本”附印而已。

  果不其然,1925年,由俞平伯校点、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三侠五义》选用原本,而不是其曾祖父改编的《七侠五义》。向读者推荐此书,并促成此书校点出版的胡适,撰有长序,冠于卷首。胡序中也表达了与鲁迅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俞樾对小说原本的修订并不成功,尤其是小说首回“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故事更不应被一笔抹煞。胡序中这样写道: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仅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为啥在巨野还有他的大墓?

下一篇:董仲舒与“留董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