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道教和医学的发展,药物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诗人们或通过药性表达登遐成仙的愿望,或巧借药名抒情写意。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用药名的表层语义,如王融的《药名诗》,作者借用“重台”“陵泽”“石蚕”“垣衣”“楚衡”“神草”“夜光”等药名,渲染出一种凄凉惆怅的氛围,“读去不觉”“详看始见”,如盐入水,不着痕迹。二是借用药名的隐喻、象征、谐音功能,如陈亚《生查子》词中嵌入相思、苦参、当归、意已(薏苡)、白纸(芷)、郎读(狼毒)、远至(志)、回乡(茴香)等药名,书写女子对丈夫的深沉思念和离别之苦,自然流畅,无雕琢之迹。辛弃疾的词《定风波》、龚自珍的诗《远志》皆借中药“远志”言志。三是巧借药名,游戏炫才,离合诗就是这种产物,如权德舆的《药名诗》,其中“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句,“浪白”“微风”“坐钓”“藤阴”本是四个词语,但断开重组,就变成“白微”“钓藤”两种药名。又如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除“半夏”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栀子)”“桂心”都是前句尾字和后句首字组成,巧妙构成“连珠体”,而“喜君子”则是中药“使君子”的谐音。

  总之,这时期的作者主要是巧借药名的语义,还没注意到药性功能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至清代小说戏曲,中药这一文学功能才得到挖掘利用。如戏曲《草木传》中和平村的老员外甘草,宋苏颂《本草图经》云“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甘草”的女儿“菊花”,有清热解暑之药效;甘家婢女“栀子”,也有凉血解毒、利胆退黄等功能。而“菊花”的未婚夫“金石斛”则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的药用价值,又有“秉性刚强,忠厚可亲”的属性,而大戟、甘遂、芫花性寒,味苦,与甘草等药草的功能正好相反,因而戏曲中人物的品德气质与药性相对应,戏剧矛盾的产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由药性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特别是《草木春秋演义》,作者借助神魔的故事框架,传播中药知识,表达了士人抵御外敌的深沉忧思(高日晖语),在思想内涵上有很大的提升。

  历来论者都认为中药文学是游戏笔墨,因而评价不高,其实是误解,由上所述,中药文学成绩斐然,若扩及整个中医,作品的数量更为可观,因而值得文学和医学研究者高度重视。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2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染缬之路

下一篇:伏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