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想要理解工匠精神,就亲自当一回匠人。才知道匠人一点都不好当,怎一个“辛苦”了得。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诚不我欺也。
起画稿
2019年夏天,我在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体验了一把工匠精神。在博物馆馆长管教授的指导下,我面对一张厚厚的牛皮纸开始了创作之路。在众多的素材当中,我选中了一条盘成圆形的中国龙。一手拿铅笔、一手拿橡皮,写写画画、涂涂改改,终于在中午画出了一条在云海里意气风发的“中国龙”。
用作染缬模板的图案和一般画作还是有所不同,之后要把镂空的部分涂成黑色,并且要充分考虑到镂空后图案依然连接在一起。下午开始刻板镂空。第一次用刻刀,总是把握不好力道。经过老师的指导,渐渐掌握了一点窍门,但因为要镂空的龙鳞太多,整个模板刻完后右手已废,酸痛不已。因为经验不足,刻完后发现有几处图案不能连接,经过老师的“抢救”才又重新把图案连成一体。
制模板
在牛皮纸上刻好模板,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刷桐油。刷桐油,主要是为了防水。刷过桐油的牛皮纸就可以反复利用,保养得当可以用四五十年。
第二天开始刷桐油,刷完A面刷B面,晾干。再刷第二遍,再晾干。再刷第三遍,再晾干。如此反复三次,刷桐油这道工序就算完成了。因为要干透才能刷下一遍,所以挺费时间。所幸夏日万里无云,骄阳似火,挂在教室外面的模板干得还挺快。刷了三遍的模板变成深褐色,被油浸透后的牛皮纸有点“包浆”的感觉,油润莹亮。
接下来的一道工序是上灰。首先,在脸盆里把黄豆粉和生石灰以1:1的比例混在一起,倒水慢慢搅拌至糊状,就像摊煎饼的面糊糊一样。大桌上铺塑料布,再铺白布,用潮毛巾把白布擦平整,然后将模板放在白布上,取潮湿白纱网罩住模板。
这时,就需要有人帮忙了。两人从两头拉紧白纱网,固定,我用一个类似做山东杂粮煎饼的平铲将和好的灰料抹在镂空的地方。抹灰的动作可参照摊煎饼的动作,稍用力将灰从纱网中压入镂空处,为保证每个镂空的地方都压入灰料,就要多次按压。慢慢揭起纱网和模板,镂空处的灰料就留在了白布上,模板上的图案就被成功转移到了白布上,完美实现“乾坤大挪移”。这种工艺在染缬技艺中称之为“灰缬”。
带灰的白布也要晾干,之后进入下一道工序——进染缸。
进染缸
《荀子·劝学篇》有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三天,我那块刷了灰料的白布就要被投入靛蓝色的大染缸里去“混社会”了。用晾衣服的夹子将白布夹好,戴上橡皮手套后把布浸泡到染缸里,白布瞬间就没有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墨悲丝染,而我第一次理解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
第一次进缸时间要20分钟,刚出缸的布是嫩嫩的草绿色,但不到一分钟,就氧化成蓝色。这时,需要用喷壶装清水不断冲刷布料上的植物染料残渣。冲干净后挂起十几分钟,使其充分氧化。
要想颜色好,这一工序要多次反复,少则三五次,多则十几次,所以很费时间。
而那口装满染料的大缸,才是染缬的主角。植物染料发酵的过程叫养缸,需要提前进行。靛蓝与黄、红、黑、白组成中国传统染织的五原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他颜色。这次染的是蓝色,也叫青色,主要是从蓝草中提取靛蓝。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板蓝根等诸多可以制靛之蓝。这口大缸的蓝色则来自板蓝根。
而光有蓝草还不够,养缸时还要加入染泥、醪糟、碱粉、果酒等,在一定温度下让其发酵,这样制成的染料才可以染布。白天染完布,晚上就要加料让缸“吃饱”,次日才可以接着染。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支援下,我的布染了7次清洗了7次,最后刮掉豆灰,洗净晾干,一块1米见方的蓝色“龙布”终于面世了。这可是限量版哦,全球只此一块。
染缬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防染技术称之为“染缬”。最著名防染工艺有四种: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夹染)和灰缬(灰染)俗称“四缬”,是中国古代纺织科技的代表。敦煌以及沿丝绸之路一带是古代传统印染艺术的兴盛区域。截至目前,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古代印染的实物,依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美的印染艺术珍品。不仅如此,甘肃以敦煌艺术与文献为中心的丝绸之路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为研究传统染缬的存在环境、流传方式、演变过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近代染缬看云贵,古代染缬看甘新”成为专家的共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甘肃简牍——“简”述千年往事
下一篇:妙趣横生的中药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