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白阳、徐壮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维系各族命运,团结每个个体,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珍藏着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大藏经雕版。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央总馆兰台洞库1号库,实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况。这些用上等梨木、红桦木制成的雕版,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总书记走进库架深处,仔细观摩珍贵文物,感受着古老文明传承至今的气息和底蕴:“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明长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建立在强大的文化认同之上。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时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到陕西出土的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历史充分证明,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铸就了追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这种统一性,蕴藏在自古以来的实践传承之中。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始终秉持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统一、趋于统一、实现统一,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

  这种统一性,熔铸成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脉络。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那是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我死国生,从容去”的壮怀激烈;那是为了研制“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深藏功与名的赤子之心;那是自愿守边陲的藏族牧民“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朴素情感;那是以身作界碑的战士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无悔誓言……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熔铸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集体、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让我们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够团结凝聚、百折不挠、奋勇向前。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铸就共同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登船来到刘公岛,登上东泓炮台遗址,并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

  甲午之败后危难当头,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抗争求索,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史诗。

  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这是历史的教诲,也是文明的指引:统一的信念,维护统一的国家;国家的统一,熔铸信念的统一。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黄永玉

下一篇:千年前金城首富:牛羊不数头,葬送了西晋王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