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鉴于AI研发进展缓慢,罗德尼·布鲁克斯认为很可能过去采用的自上而下的研发路径是错误的,他受到人类神经科学进展的启发,1990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大象不下棋》,认为视觉功能并不需要中央神经系统控制。他的这一构想也将一度不被看好的神经网络推向前台,并极大地推动了包括AI艺术在内的各个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
2008年9月,一款语音识别APP出现在苹果手机上,它的语音识别正确率达到了92%以上,这是AI艺术发展中所取得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跃进,它为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机器人的研发创造了条件。当学界和业界都在热衷于开发优质算法的时候,在AI领域崭露头角的华人科学家李飞飞清醒地认识到,再好的算法如果没有大量真实数据的支撑都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决策,于是她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想法——构建图像数据库,将整个世界都复现出来。她将自己领衔开发的这个开源性质的巨型图像数据库定义为ImageNet。自此以后,这个数据库成为一线AI科学家竞相检验算法精度的平台,它极大地加速了AI艺术的发展。
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一款跳舞机器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翩翩舞姿引起众人驻足观看。2013年,英国金斯密斯学院教授西蒙·科尔顿开发了一款名为“傻子画师”的绘画程序,该程序能够从报纸上自主提取关键词,并生成与该关键词相关的图像,显现出超越图灵测验的创造性、灵巧性和想象力。2014年,即图灵测验发表72年之后,聊天机器人“尤金·古茨曼”最终通过了所有测试。2015年1月,莫德文采夫的艺术创作机器人“深梦”正式上线,自此之后,“深梦”成为很多AI艺术家放飞艺术想象的绝佳平台。波普艺术家泰琳·萨顿上线“深梦”,于2017年创作了首张AI音乐专辑《我是AI》。一年之后,法国著名的艺术家三人联盟机构“Obvious”利用神经网络算法生成的艺术作品《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高价拍卖成功,创造了AI艺术的新纪元。
3、AI艺术家先驱及其创作主题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塑造着当下的经济业态,也推动数字艺术从奇观美学和互动美学时代迭代进入到AI美学新时代,并催生出一批在AI艺术领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艺术家。
马里奥·克林格曼就是活跃在这一领域的一位先驱人物。克林格曼于1970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他没有任何艺术和计算机科学学术背景,但他天生就对计算机和艺术感兴趣。13岁的时候,他有了第一台计算机,自此开始,他无师自通,迷上了编程。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广告行业。1991到1992年期间,克林格曼获得一个到总部在伦敦的广告公司实习的机会,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苹果电脑和专业绘图软件Photoshop3.0,一个成为AI艺术家的梦想由此诞生了。2004年,他使用JAVA语言编程创作了《垛状模糊》。这是他最早的“计算机生成艺术”。2010年他编写了一款名为“蜘蛛丝画板”的小程序,并试着用它创作了一幅同名绘画。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小程序竟然迅速获得了一大批拥趸。从2014年年底开始,他对各种算法、数据可视化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创作了多幅极富创意的作品。2017年以来,他又将最新的生成对抗网络引入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大量以人脸和肖像为标志性形象的AI艺术作品。“当你面对一个人的面部的时候,能够解读出极其丰富的信息。”他对于人性的这种独特理解成为他AI作品的一个核心主题,而人脸也成为他开展艺术实践的肥沃土壤。
在将AI技术与舞蹈艺术融合方面,韦恩·麦克格雷格是一位始终走在前列的舞蹈家。他的《实时档案》项目利用AI模型复现了他长达25年之久的舞蹈作品,借此在舞者和他的作品之间建构了一个现场对话。AI模型对麦克格雷格的舞蹈风格,从精致的细微动作到复杂的移位动作都能精准捕捉到。舞者能够从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从而创造出新的舞蹈动作。这正是麦克格雷格对AI技术最感兴趣的一点,他认为持续地创造新颖别致的动作是舞蹈艺术的灵魂,而AI技术能够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
莎拉·梅约哈斯是一位横跨电影、摄影、虚拟现实、表演和雕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AI艺术家。她最引人瞩目的AI艺术作品是《云朵》。为呈现这一作品,她在贝尔实验室原址上主办了一场大型表演。16个摄影师拍摄了多达10万张不同角度的玫瑰花瓣照片,构成了一个大型数据库。这些信息旨在构建一个AI算法,用于生成独树一帜的花瓣图像。《云朵》的策展成为一次思考后人类现实和未来人类劳动处境的绝佳机会。梅约哈斯以AI技术为武器,以艺术策展为媒介,将AI艺术探索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现实主题紧密结合,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国画之国
下一篇:吴昌硕画菊抒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