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通过一年的“预备”学习,不少学生从不了解到逐渐爱上了古文字,比如张弋阳。张弋阳在中学时就喜欢传统文化,对古文字却知之甚少。大一上学期,《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汉字与中国文化》等基础课的学习,极大激发了他对古文字的兴趣。此后,他开始阅读一些古文字的入门书籍,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古文字的志向。

  包括张弋阳在内,首届古文字班共有7名学生,6名来自中文系,1名来自历史系。每届学生的规模总体将维持在10人左右。在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下,每个学生实行“一人一策”。大二结束时,一些有希望的苗子将被允许逐步转入直博培养,导师会结合学生兴趣和培养方向,给其开列书单,指导其选修相应课程。

  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着眼文化传承

  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开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同年10月,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20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古文字工程。近几年,随着国家及公众对古文字学的重视,曾经冷门的古文字学逐渐“热”了起来,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古文字学作为‘强基计划’列入本科招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校,从本科生培养抓起,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是对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黄德宽说。

  过去,人们提起古文字学,难免还有“艰深”“枯燥”的印象,事实上,经过不断发展,古文字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用黄德宽的话来形容,古文字学是“既古且新”“既专且博”“既难且易”。

  在20岁的张弋阳看来,学古文字是件很酷的事。首先这个学科覆盖面非常广,不仅要学习古文字学专业课程,还要学习先秦史、秦汉史、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考古学概论等历史、语言、考古学科的课程,有时候还会涉及理工科的内容。他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清华简《算表》,它复原了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可以进行乘、除、乘方计算,甚至可以将计算扩展至1/2这样的分数,让他直观感受到了古人的数学智慧。另外,研究古文字本身也很有意思,有时候为了研究一个字需要像侦探一样,去寻找证据考证。成功考证一个字,就很有可能带来学术上的重大突破。

  “古文字是事关文化传承的学科。‘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是对选拔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有志于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优秀后备人才的一次有益探索。”黄德宽表示。他勉励踏入古文字学领域的年轻学子要广泛涉猎、夯实基础、不畏艰难,把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当作终身事业,通过努力不断推动古文字成为发掘文化传统价值、推进文化传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下一篇:从杜甫“凡百慎交绥”谈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