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近日有媒体报道,当人们纷纷为劳动教育“点赞”的同时,一些家长也对劳动教育课的实际效果有所担忧:劳动课谁来教、怎么教,会不会变成家长的负担,会不会沦为“走过场”,劳动课有没有标准答案,等等。这说明劳动课确实很重要,大家对劳动教育的期望值很高。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社会上对劳动教育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些家长有关“劳动教育沦为走过场”的担忧,本质上是对建立更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的期许。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批量训练一批小花匠、小厨师、小电器维修工,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参与生产劳动中,接受劳动教育,培养劳动兴趣,树立劳动观念,“谋手脑相长”。因此,劳动教育课在培养方式上,应该更加突出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避免简单地一刀切;在考评标准上,也应该更加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更加注重考查孩子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性、获得感,避免“标准答案”指挥棒下,孩子们被迫应试应考。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更应该发挥培养人、启发人、熏陶人的教育功能,不能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中。
家庭有培养孩子的责任,但这种责任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而非照单“接锅”。为什么一些家长抱怨家里“谈别的都是母慈子孝,一搞作业就鸡飞狗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学校、老师习惯于粗暴地布置家庭作业,大量占用家长时间,甚至逼着家长们越俎代庖。一名家长在网上呼吁“请让孩子在学校完成做菜、修家电等劳动项目,不要让家长每天发视频,拍照打卡发家长群”,该发言收获上千条赞同。这提醒有关部门,在劳动课的安排上应删繁就简、简单明了;在责任主体上,应坚持家校互动、以学校教育为主。陶行知先生说:“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完成,不仅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且不应该成为家长的负担。
劳动教育尤其不能沦为形式主义。60后、70后收麦子、拾柴火,80后、90后扫操场、做手工……关于劳动课,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回忆,但这些回忆有个共同特点——纯真。劳动教育应结合自身生产生活实际,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而非一时热闹。今年5月,某中学孩子居家学习期间,学校团委要求劳动课上学生全程穿校服、戴红领巾,上传“颠大勺”图片,以便后续宣传。类似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就是形式主义,完全与劳动教育的初衷相悖。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也提示我们,劳动与教育不是两张皮,应该有机结合,劳动教育的意义不是参加劳动的形式,而是通过参加劳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
对于即将全面铺开的劳动教育,各界有共识、社会有期待,有关部门也当尽快研制科学的劳动课程教材,明确劳动教育主体,规范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让社会放心、家长舒心、孩子开心,最终达到“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目的。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新华时评:安全教育要抓实抓细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