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文学通过语言承载了个人与人类命运的全部历程,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就是在语言中追寻内在根基与精神归宿,追寻外在的理想世界与情感皈依。文学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形式揭示了“人生的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运的悲怆”。正因此,文学教育史也是人类精神皈依的心灵史。
“诗意的栖居”必然依靠读文而不是读图。语言是文学接收者与他人、自然、社会,与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人们在读文的过程中走向语言建构的自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跨越时空,打开自身,与作品、作者、世界对话,也与自我对话,在语言的世界里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的撞击与共鸣,并观照自我与世界,从而启迪生命、提升境界,通过语言世界在现实世界建构诗意人生。图片化、音响化、戏说、搞笑化等娱化乐形式严重影响文学文本的处境。
如果说,图像曾经作为必要的补充丰富着文学教育,那么当图像以其巨大的力量挤压以语言为重点的文学教育之时,大力倡导回归语言文字的阅读,尤其是回归文学经典的阅读也就更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学经典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大众文本和影像文本都可以纳入文学教育
当然,倡导传统文学经典阅读回归的同时,也要直面时代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图像时代。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文学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更应该深入思考,在“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的接受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延续,图像阅读如何与纸质作品相结合,怎样在传统的文学阅读中利用现代科技,也许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使“读图时代”的文学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实,图像与语言文字之间同样可以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很多成功的电影作品背后都有审美、艺术、思想等方面俱佳的文学作品作支撑。而在一个网络文学迅速发展与图像文化流行的年代,对“文学经典”的内涵也要有新的理解,应该以动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也许今天被视为“流行与通俗”的文学作品,在明天就成为“经典”。文学教育对“经典”的选择可以釆用多元方式,不应囿于传统的经典作品,大众文本和影像文本都可以纳入文学教育,从而为多元的审美需求提供多元的选择,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以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
除了文学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之外,文学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创新。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精神的培养,图像文化的流行将审美“日常生活化”,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审美体验,与传统文学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能为图像时代的文学教育提供重要的审美基础。显然不能只采用传统语言文化的方式进行审美教育,因为一个文学作品采用语言媒介还是图像媒介,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有差别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图像审美积累与语言文本审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是“读图时代”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需要不断探索。
“读图时代”文学教育面临危机,是必须直面的现实,但“危机”中同样也孕育着“转机”,面对语言文化向图像文化转型的历史情境,我们要倡导语言阅读的回归,也应看到文学教育新内容与新方式产生的可能。坚持以开放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不断创新,文学教育的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知识付费的生意还能做多久
下一篇:心有大我,用青春作答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