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近年来,越来越低龄化和普遍化的近视困扰着很多家长和孩子,为迎合治疗近视的急切心态,市面上一些打着“康复”“降低近视”旗号的技术和仪器不断推出。实际上,“近视不可逆”这一结论早已得到医学界的证实,而家长的侥幸心理恰恰让所谓的治疗近视产品得以滋生。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称,将严厉打击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虚假违法营销宣传行为,并强调“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
近年来,越来越低龄化和普遍化的近视困扰着很多家长和孩子,为迎合治疗近视的急切心态,市面上一些打着“康复”“降低近视”旗号的技术和仪器不断推出。实际上,“近视不可逆”这一结论早已得到医学界的证实,而家长的侥幸心理恰恰让所谓的治疗近视产品得以滋生。
有关专家表示,儿童近视防控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政府部门此时的“打击行动”很及时,有效避免了因错误治疗耽误时间而加重近视情况。
不能用裸眼视力的变化来评估和诊断近视
小丹的儿子9岁,在学校检查视力为4.6,“我立刻带他去医院通过散瞳检查又确定了一下,已经是真近视了。”儿子还小,而且喜欢打篮球,小丹觉得这么小就要戴框架眼镜,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于是她四处打听,试图找到可以恢复视力的办法。
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小丹来到一家号称中医按摩治疗近视的私人诊所。“这里店面不大,主要陈设就是一张按摩床和一个视力表。”小丹表示,自己其实也是将信将疑,但朋友说她家孩子确实在这里治好了近视。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小丹每天晚上都带孩子过来按摩,“大夫”会用一个小铁锤,轻轻地敲打孩子后背和脸上的穴位,一次20分钟,费用是150块钱。“每次按摩之前,给孩子测一次视力,按摩后测一次,每次都会有些变化。”这样的变化让小丹很受鼓舞,“要是通过按摩可以恢复视力,那就太好了!”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当小丹再次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视力时,却发现一点好转都没有。“我现在觉得朋友家的孩子可能因为是假性近视,所以按摩有所缓解,但对于真性近视来说,是不能缓解的。”小丹喃喃地说,对于孩子每次按摩完的小变化,小丹仍然很疑惑。
对于这种现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中国妇幼协会眼科学和眼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陈洁解释,裸眼视力的检测,是个心理物理学的过程,检查结果可能会有波动。另外,人类的大脑对模糊的认知有个调整过程,比如刚刚摘掉近视眼镜后的裸眼视力会低一些,经过一段时间后,大脑适应了裸眼的状况,清晰度自然会有所提升。“举个例子,一个小朋友按摩前取下眼镜的视力是4.3,一段时间不戴眼镜,不用做治疗或者训练,他的视力可能会提高到4.5,但需要注意,这个视力的提升没有意义,关键是看屈光度数和眼睛的生理状况。”
“有些机构为了赚钱,会在技术上搞一些‘擦边球’或小伎俩,来糊弄不太懂的普通老百姓。”陈洁说。
医学界尚没有证实有治疗近视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近视率逐年升高,近视防控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据陈洁了解,一些厂家、研究机构试图通过研究近视的发病机理,找到康复的手段。但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没有证实有治疗近视的有效手段,市场监管总局也强调“近视不能治愈”。“目前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商家号称自己的技术或仪器可以治疗近视的,也许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尚待考证。政府部门在这个时间点上发文监管,恰合时宜。”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市场监管总局的通知中看到,要依法从严查处的是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误导性表述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进行营销宣传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有商家表示自己的产品或技术可以治愈近视、降低度数,那么一定不要相信。
对于市面上号称可以治疗近视的方法,陈洁总结说,一般有以下几种:视觉功能训练,通过改变注视的视标,调整双眼的协同功能;针灸、按摩穴位等中医药方法;还有戴在眼睛上的护目仪、棱镜、近视贴等。记者从一些购物平台搜索“治疗近视”,也发现有少数商家售卖的艾灸仪、近视训练仪等在公开宣传“可以治疗近视”“降低近视度数”。“这些研究目前缺乏医学界的证实和监管部门的认证。当然,我们支持科学的探索,也希望可以研究出治疗近视的有效手段。” 陈洁坦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被拐儿童回归家庭,父母可以做什么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