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明天开锣。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国报考人数达457万,较2021年同比增长21.22%。

  部分高教界人士分析今年考研行情时表示,除了传统强校报考热度不减,一些新动向值得关注:一是就业导向下,专业硕士升温明显;二是受疫情、“双减”等多种政策因素影响,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报名人数激增。

  此外,今年的研考生中已出现00后的面孔。在报考心态上,从过去偏重“学历跳板”,到如今更加瞄准未来就业的竞争优势,大多数考生更加求稳、务实。

  传统强校热度不减,教育学心理学迎来报考热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此前的2021年为377万人,2020年为341万人。五年内,考研人数足足翻了一番。

  考生更青睐哪些学校和专业?记者梳理发现,“双一流”高校依旧对考生具有强大吸引力。

  截至硕士研究生报名系统关闭,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的报考人数逾2.7万人,较2021年增幅约4.39%,其中法学院报名人数4737人;厦门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统考报名人数逾2.9万人,较2021年同比增长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吸引了近1.7万名考生报考。沪上高校中,报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的考研人数均有增长。其中,报考复旦的接近3.5万人;报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约7700余人,较去年增长了6%。

  具体到专业,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以及国家层面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一批专业迎来“报考热”。根据深圳大学公布的数据,2022年研究生报名,应用心理、心理学为网报人数前二的专业,均突破千人。在师范类高校中,从上海师范大学公布的报考数据来看,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近两万,其中小学教育1237人报名、应用心理1027人报名、学前教育875人报名。在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约820人报考、教育学专业404人报考,竞争同样激烈。

  考研,“上岸”是第一位的

  “我们班上大半同学都在准备考研,还有一部分同学准备出国。”上海财经大学2022届毕业生林浩宇是今年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从原先计划报考沪上另一所名校的金融专业,到后来决定直接报考本校保险专业,改变志愿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求稳”。

  林浩宇的心声也代表了不少研考生的心态:“考研,‘上岸’是第一位的!”

  曾几何时,在不少考生眼中,考研是改变“出身”的学历跳板。一张名校的研究生学历证书,被认为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敲门砖”。不少考生甚至“非双一流高校不报,非重点专业不录取”,导致出现大量“二战”“三战”的考研人群。

  但这两年,随着考研热度持续升级,竞争异常激烈,相比争抢名校本就数量不多的统招名额,今年的考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导向”,越来越多人开始把目光投放到普通高校的强势专业。

  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消息,报考该校研究生考生中,每20名考生中,有1名“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双一流”生源中仅浙江大学的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记者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了解到,2022年报考该校硕士研究生人数为681人,同比增加21%。报名学生中,电子信息和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一倍。其中不乏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等本科毕业学生报考。

  “报考数据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考研心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学科办主任房永征指出,相比一纸研究生文凭,过硬的专业实力才是就业市场的“硬通货”。以该校的优势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为例。近年来,城市发展使得城市景观设计备受重视,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不少985高校学生报考专硕。

  就业导向下,专硕比学硕更吃香

  明知考研一年热过一年,为什么还要报考?不少考生的回答是:“为了今后更好就业!”有金融专业考生举例,如今想要进入头部券商公司,学历基本是“硕士起步”。记者了解到,一方面,不少考生在当前相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试图通过考研提升学历,进而在未来就业中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传统行业加速结构转型,客观上也调高了行业的学历准入门槛。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亲子育儿:如何浇灌科学幼苗成木成林

下一篇:读学硕还是读专硕?理性选择研究生学习类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