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近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开展了线上调查,共有6000余名家长参与,其中68%为小学学生父母,31%为初中学生父母。结果显示,“双减”后,52%的家长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务,46%的家长表示亲子阅读时间增加了,22%的家长表示用于托管和校外培训的教育支出减少。

  “双减”下,家长的心态有了哪些变化?当下家长们如何更好地拥抱变化?

  如何引导家长重新认识“焦虑”

  调查发现,在不少家长焦虑得到缓解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双减”后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有所加重。

  “双减”下,家长们的状态为何会各不相同?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雄发现,更感焦虑的家长通常处于中产阶层,不少是通过个人奋斗考进大学、改变命运的70后、80后,他们期待孩子能复制自己的经历,对孩子的升学焦虑强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表示,“双减”后,孩子在校时间变长,回家学习任务减轻,考试、测验得到严格控制,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过程缺乏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担心和焦虑。他建议,学校应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补差培优,用减负提质的效果让家长吃下“定心丸”。

  对于焦虑显著减轻的家长,殷飞也建议,在带娃变轻松的同时,警惕做“鸵鸟型”家长,“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业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而不是认为老师不找家长了、作业不用辅导了就没问题了”。

  多出来的亲子时间如何利用

  随着“双减”政策从“破”走向更精细化的“立”,家长们正经历着“阵痛期”。

  调查数据显示,“双减”后,14%的家长认为亲子共处时间更多了,53%的家长表示亲子运动时间增加了,同时,也有家长表示,对多出来的时间、精力感到茫然甚至焦虑。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王占郡认为,不管是学习辅导,还是带孩子去爬山宿营,家长不仅需要弄清楚“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还要思考“能干什么”,结合自己能力和孩子兴趣特长帮助其更好成长。

  在杨雄看来,面向极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家长应为孩子成长树立起更多元的评价标准,不纠结于孩子的分数,更关注有利于孩子长期发展的素质培养,引导和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教育的进步应该是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助人人成才出彩。教育的成功,则是及早地发现孩子的可能。”殷飞表示,做理性家长需要在纷繁的外部环境中,明确自己和孩子的定位,为孩子选择适合其学习兴趣、个体特征的“扬长”发展之路。

  家校之间应当建立什么关系

  “双减”下,要成为智慧家长,需要明确家校责任边界,做良好家校合作的建设者。

  面对“双减”对家庭教育责任的强化,杨雄表示,家长要关注陪伴孩子的质量,从身在心可能不在的“在场陪伴”提升为更高质量的“在位陪伴”。

  “当前,无论是教育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都太单一了,那就是学术成功。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能达到。”殷飞表示,家长和学校要改变成才观,帮助每一个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智力特点的孩子获得成功。

  杨雄表示,一方面,家校合作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和服务,掌握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能防止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越位”。在他看来,诸如教师给学生调换座位、布置作业等,都属于学校教育内部的专业事,家长需要给出信任和支持。

  “学校更专业、家长更理性、社会更有支撑力,这是‘双减’应该达成的目标。”殷飞说。

  网友观点

  @静待花开:期盼学校也能有很好的音乐、美术和体育类师资。希望孩子上学时间和家长上班时间同步,在学校能吃好、玩好、学好,中午也能休息就更好了。

  @小兵张嘎:希望孩子在“双减”后,能够自我合理安排利用时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心情愉悦、兴趣广泛的快乐少年!

  @李SF:希望能进一步发挥青少年宫的作用,多开一些周末兴趣班,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利用周末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记者 梁丹)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双减”政策落地推行,孩子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下一篇:家庭教育促进法即将施行 “家事”亦“国事”,带娃有遵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