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民生报告始终备受关注和欢迎。杨丽萍的《中国外卖》聚焦外卖员的工作和他们的生存状况。陈启文的《中国饭碗》,在其十几年前的著作《共和国粮食报告》基础上,从历史的纵轴和世界的坐标来考察中国的粮食安全,反映中国依靠藏粮于技、藏粮于田的基本策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杨沐的《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基座》是一部题材独特、内容生动的作品,聚焦南方育种基地,反映以袁隆平、吴绍奎、程相文等为代表的一批育种专家通过精心培育良种、发展种子资源、开发优化育种来提升我国粮食自给和保障能力,表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报国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不少作家聚焦的热点。徐刚的《自然笔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向林的《东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样本》聚焦江苏盐城的生态保护,这些作品都具有独特价值。

  其他焦点话题,如朱晓军的《中国农民城》描写温州市龙港由一个渔港小镇发展成一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还有像卢新华的《不平行的世界》、淡巴菰的《逃离洛杉矶2020》都致力于描写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中国和外国两个不同的世界,以及人们在这种疫情环境下的受限而艰难的生活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刘国强的《扶郎花开》关注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生存境遇。这些民生报告都具有鲜明的百姓情怀和浓烈的人间烟火味,可以说都是接地气、有人气的文学作品。

  艺术地钩沉历史

  历史题材创作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年度如曾平标的《向死而生》聚焦湘江战役,通过详尽地爬梳史料,真实还原这场惨烈的生死决战,表现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斗争精神。陈启文的《血脉:东深供水工程纪实》表现解放后数十年来大陆向香港供水工程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大陆和香港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考古、文物这些远去的历史近年来正在备受人们瞩目。黎隆武的《海昏十谜》以问答式揭开汉废帝刘贺的立废之谜、人生之谜、古墓发现之谜和完好保存之谜等,引人入胜。纪红建的《彩瓷帆影》通过包括亲临境外的实地踏访和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反映千年来长沙官窑外贸远行的历史。长沙官窑陶瓷产品的漂洋过海,实际上是历史上海上丝路的一个折射和缩影,对于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亦有启示意义。徐刚的《古老与神圣:周口店发掘记》追溯讲述当年裴文中、贾兰坡等中国考古学家对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发掘与发现历程,是对考古历史的一次开掘。蒋巍的《巨匠与国典:钱锺书的另一个“围城”》追述钱锺书等一代学人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保存、抢救与利用,特别是富于远见地较早采用了数字化的策略,使古老的典籍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陈亚军的《万山红韵》还原贵州铜仁万山朱砂古镇汞矿开采的前世今生,也有独特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作家撰写了一批城市传记、江河湖流传记等。特别是有不少作家开始频频回望故乡尤其是精神故乡,讲述自己回到故乡或人文故乡接受熏陶洗礼的过程。这些对于故土的寻觅和对过去历史的追溯、书写、铭记,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情结和家国意识的人文记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范小青的《家在古城》、周瑄璞的《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描写一个地区一些典型人物或一些历史文化记忆故事,有着类似于地方志的价值。易旭东的《成都传》、张中海的《黄河传》、侯全亮的《家国黄河》等地理传记,涉及相关人文历史地理等的梳理和书写,而像陈果的《力量与热情:咖啡在海南》、丁燕的《橡胶风云:一棵树在中国海南演绎的传奇》关于海南岛种植咖啡、橡胶等的纪实,高屯子的《十年寻羌:人与神的悲欢离合》对羌族历史的讲述辨析,顾德清对于鄂伦春民族狩猎历史的记忆性书写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讲述或追述也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记忆与传承。报告文学在这方面因其真实的记录和书写,能够承担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可以进一步大展身手。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获奖作品?

下一篇:中国科幻“扬帆出海”驶向广阔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