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评判作品高下的标准有许多,作家徐锦庚认为归结为两个字就是,是否“走心”。具体到报告文学,创作是为了人民,要以人民为主体,心中装着读者;创作时要接地气、树正气、有人气。“所谓‘人气’,就是人性光辉。人的浩然正气,便是人性光辉。人或有高低贵贱,小人物的人性光辉,丝毫不逊色于伟人。要把人性中最精彩、最感人之处展现出来,打动读者,引发共鸣。”徐锦庚说。
不管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报告文学,表现人是所有文学门类共同的核心。在路也的诗歌中,她想表现的,便是人的困境。“写诗除了表达宇宙真理、写出事物的本质,就是解决困境。有个人的困境,比如面对情感、疾病和未来的困惑,还有就是人类共同的困境。”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集《天空下》中,便不乏将个人冲突投射至风物的行走之作,还有相当一部分诗作通过个人经验试图来探讨人类生存的困境。解决个人困境和人类困境,是她作为一个写作者的使命。
当代立场应该是创作中的坚持
文学的价值标准是多元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也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找到被量化的准绳。这或许决定了在评判文学作品时的难度。由于立场、标准、眼光不同,声音总是多种多样。丛新强认为,文学评奖正是要尽力去寻求文学的最大公约数,找寻一个平衡点,即作品的综合品质。总体来讲,家国情怀和当代立场应该是作家在创作中的坚持,作品中也要体现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
对于报告文学要承载的价值,徐锦庚从“树正气”的角度进行了阐释,“鲁迅先生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报告文学当然要针砭时弊、揭露批判,但不能一味传递愤怒,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树立时代风气,引领时代风尚,传播崇高、正义、公理、奉献、友爱、善良,让读者感受温暖、看到光亮、汲取力量、树立信仰、明确方向。”
诸如“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其获奖作品对于当今文学的发展是有引导意义的。从这个角度看,符合一定时期文学水准的作品固然可贵,能够成为文学史的重要坐标,引领一时的阅读风尚,但我们更期待获奖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而生生不息。( 李梦馨 )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是谁“生产”了超长网络小说
相关推荐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开学季,看看国外的熊孩子开学第一天怎么过?
- 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集训考级撑起的暑假快乐吗?
- 高分考生入读职校引热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何广受青睐?
- “板凳男孩”方宇翔:没有腿一样军训与“奔跑”
- 探索“走出去”办学新路径
- 小心这些涉中小学的招生“套路”
- “大班授课”变“小组研学” “爆款”思政课背后“流量密码”
- 海归求职 更看重什么?
- 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 26万海内外青少年“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 访早稻田大学 追寻红色足迹
- 非遗保护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