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眼下,种子、肥料备充足,技术、服务到田头,“大铁牛”“田保姆”来帮忙……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打牢基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支撑动力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春耕备耕一线,农业科技引擎蓄满动能,良种、良机配良法,“金扁担”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良种,田野孕育好收成。

  筛选、分级、包衣、数粒……河北沃土种业公司车间里,三条生产线同时运转。一袋袋玉米良种经智能包装后,由机器人码垛搬至成品库,再装车运送到全国各地。

  “这些都是公司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沃玉3号’‘沃玉111’等,亩产达到900公斤左右,综合抗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加强研发创新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协作,促进“育繁推”模式高效落地。

  攥牢当家品种,擦亮农业“芯片”。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从中央到地方,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构建,打通研发和市场两端,不断凝聚种业振兴核心力量。

  今年,农业农村部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明显提升,其中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

  良机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今年返青施肥有新‘神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昭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团说,过去用高地隙植保机撒肥,有时难免压到作物,今年新购置的农业无人机,比普通机型增加一项施肥功能,强度高、作业稳,一次能装载50公斤肥料,搭配螺旋流道甩盘,撒播更均匀流畅。

  “小麦种肥同播,去年底,3天就播完480亩地。”今年,胡团计划添置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期待智慧“铁牛”在田野里大显身手。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过去的短板机具成功量产。天上飞,地上跑,越来越多高科技农机装备驻扎田间,“会种地”变身“慧种地”,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升。

  良法配套,种粮收获好效益。

  165.1公斤!去年山东省禹城市复合种植大豆亩产创出高产纪录。在全国,首次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果喜人,推动我国大豆自给率提升3个百分点。

  “上一季,俺家560亩地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算白捡’,每亩增收300元左右,今年肯定接着干!”春节一过,禹城市莒镇李尚武村粮食大户吴多霞忙着咨询农技人员,争取田里多生“金豆豆”。

  “玉米大豆同播,要克服不少技术难题。”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强介绍,通过与农业院校密切合作,专家团队手把手帮助农民突破“选良种、扩间距、缩株距”三道核心技术关。新春伊始,全市组织13支科技服务队、79名农技员对接种植大户,确保技术直通田间。

  科技沉下去,效益提上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今年将集成推广一批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加力推进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争取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等短板技术尽快取得突破。

  硬措施落地,产能根基夯得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春回大地,田管忙。在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楚店村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着自走式小麦施肥机,在田间追施返青肥,邻近的麦田,两架植保无人机在喷施除草剂。

  “今年种的小麦面积超过1300亩,眼下长势好于去年,一亩地多收100斤没问题。”蒙城县金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楚殿民说,“加上优质优价,今年增收估计得有20万元。”蒙城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95.56万亩,比上年扩种了1.76万亩。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2023年,我国明确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提升耕地质量,稳住粮食产能基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央行逆回购规模重回千亿元级 流动性“松紧得宜”成常态

下一篇:“数据二十条”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让选购数据产品像逛超市一样方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