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在新时代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中,很多作家将视野扩展至乡村的历史长河,寻找并总结乡村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阿克鸠射的报告文学《悬崖村》描写了古老的恐龙脚印化石、彝族祖先的神话传说,讲述了悬崖村脱贫致富的历程,呈现出悬崖村发展的历史全景图。这部作品将新时代悬崖村的脱贫过程与悠远的彝族历史结合起来,在探讨其贫困缘由的基础上,考察其在当下取得的建设成绩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样,罗伟章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凉山叙事》对彝族历史和现实的观照,蕴含着作家对凉山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作家在描写彝族贫困生活状况的过程中展开了一幅彝族历史文化长卷,追溯彝族社会变迁轨迹,思考大凉山的现状和未来。

  新时代以来,不少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脱贫致富的价值和意义,探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有些作品描写了乡村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脱贫攻坚书写中,作家不仅描绘了乡村的巨大变化,也将乡村与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联系起来。滕贞甫的《战国红》、温燕霞的《琵琶围》等小说,把脱贫攻坚事业与红色文化记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当地红色革命历史的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得到形象化表达,脱贫攻坚过程中干部和群众的精神动力也得以强化。有些作品描写了乡村对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利用。作家将目光投向传统的乡风民俗,注重表现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描绘其经由市场效应的激活而释放出的经济效益,展现了其在乡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诗意讲述新时代的乡村故事

  新时代以来,描写乡村脱贫攻坚的作品往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中汲取营养,注重将文学的时代精神与乡风民俗、革命传统相融合,在对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描绘中体现一种抒情化和诗意化追求,真切而富有魅力地讲述新时代的乡村故事。

  这些作品在记录或表现乡村脱贫攻坚过程中,往往融入一些诗意化的乡村风景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坚持的生态环保理念,也增强了文本的诗意韵味。沈洋的小说《易地记》中遒劲有力的树、粉白的花、乌蒙高原的妩媚,关仁山的小说《金谷银山》中白羊峪冬天的雪、春天的花、秋天金谷子成熟时一片片耀眼的金色,此类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美感。

  除了静态的乡村风景描写之外,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书写还在饱含激情的叙述中构建出富有乡愁意味的图景。凌翼的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中,贫困村整体搬迁,村民们拿到安置房的房号后,既有按捺不住的欣喜若狂,也有对家中各种农具的依恋。范剑鸣的报告文学《风吹蒿莱:驻村笔记》中,第一书记以亲历者的身份,在诗意盎然的乡愁氛围中抓住乡村生活的一个个瞬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乡村现代化进程,同时表现了对乡村生活方式的真情守望。滕贞甫的小说《战国红》中,扶贫干部海奇背着油画板进入柳城村,看到的景物有古井、古树、白鹅,整个扶贫工作在一种诗意化的抒情基调中展开。这些描写体现了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家园感的追寻,包含着乡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理念。豪迈的脱贫攻坚事业与诗意的抒情氛围有机融合在一起,多维度展现了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时代风貌。

  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壮阔历程做出了艺术化的呈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新面貌,向世界生动讲述了动人的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价值。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从“单数”走向“复数”

下一篇:跨时空的中外出版交流合作——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