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20世纪80年代,一批又一批外来打工者从乡村来到城市,“打工文学”浮出历史地表。在城市化进程中,兴起的“城市文学”扩大版图,“打工文学”像“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过渡地带”,处在被“城市文学”“收编”的夹缝中。

  文 学

  和出版社签了出版合同后,范雨素辞去了月薪6000元的育儿嫂工作,用半年时间专门写长篇。她在纸上写小说,几百万字写在稿纸上,摞起来有十几斤重。皮村文学小组的志愿者帮她把手写稿录入转成电子文档。“我写故我在!”范雨素认为,著述和繁衍是仅有的能对抗死亡的两种方式。她感谢互联网,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写作,都能留下自己的文字,都能被看见。

  1992年,王计兵在稿纸上写下20万字的小说手稿。在山东打工时,他每天晚上在纸上记录下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每完成一篇就念给工友听。念完后,王计兵随手把纸丢进灶台,第二天伙夫用这张纸引火。后来,家里买了电脑,王计兵就在QQ空间上写日志,因为不熟练电脑操作,也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他的日志变得精简,有时只有几句话。这是他写诗的起点。

  几十年来,文学长久地陪伴着王计兵,他对文学无话不说。文学是他心里最亲密的人,“每一次写作就像照一次镜子,都是我对自我的一次对话、审视和定位,她会不断地提醒我要做一个对话,不断地修正我的过失”。

  “我应该做我喜欢和擅长的事,比如说写作。”胡安焉解释,他这么说,是相较于他在生意中那种糟糕的体验而言。写作对他来说更适合,它不需要与别人合作,不需要与客户打交道,不需要去交际。他可以独立完成,不断去磨炼、去提升。

  与其他方式相比,写作是人们在生活中更容易获取的一种表达方式。正如“皮村文学小组”指导老师张慧瑜在《劳动者的星辰》序言里写的那样:“文学是相对低成本、廉价的文化媒介,每一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劳动者只要掌握基本的文字能力就能创作文学,这使得新工人也有可能借用文学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023年7月7日下午,第七届全国打工文学征文大赛颁奖活动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举行。此次全国各地投稿共有572篇,最终产生小说、散文、诗歌三个类别的金奖各1名、银奖各2名、铜奖各3名,以及优秀奖各10名。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旅途,那么“打工文学”就像一个车站——总有人来到这里,有人会留下,有人会远行,也有人兜兜转转,离开后再度返回。

  “打工文学”为什么有着长久的魅力?在豆瓣上,胡安焉文章下的一条评论或许可以回答。网友晓林777留言:“并不是作者打动了我,而是生活打动了我。”(江玉婷)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上半年文化产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下一篇: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相关推荐